看了上几章,大家对「宝宁」这个名字应该都颇为熟悉。
「宝宁」跟「保龄球」没有关系,纯粹他的英文名是「bowring」,直译回中文则是宝宁。
在他任内,发生了好几件的大事,我都已分拆了数个章节跟大家去介绍。
什么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毒面包案。
全部都不是什么好事。
亚罗号事件的局势紧张是他升级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他是有份引起的,毒面包案是香港市民对他和洋人不满的反映。
今天跟大家讲的,是在他统治下,香港还发生了什么乱事。
但在介绍困苦的港人生活以前,让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位「语言通」的港督。
没错,他为人是有争议,但他是一个聪明人。
出生在英格兰老清教徒家庭的宝宁,自小便是勤奋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生。
这不学还好,一学,不得了。
他曾周游列国如法国、葡萄牙、德国、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学习各国语言。
就这样学懂了200种语言!
而且能流利说出和互相交谈其中100种语言!
历任港督,数语言学家的,无出其右!
这也太吓人了吧?
等等,我还没说完,除了精通语言,他也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法学博士。
怪不得「毒面包案」他非要法院审理不可!或许与他的法学专业有关!
在担任港督以前,他曾任英国下议院议员、英国驻广州公使。
这样的阅历,大概是知识分子的天花板了吧?
他由1854年4月13日至1859年5月5日担任港督。
偏偏,他在任内就是要搞出一些风雨来。
话说在毒面包案过后,港英政府便加紧对香港的管治力度和控制,以防再次出现毒面包事件。
有一次查案,查到黄墨洲的店舖头上来。
「诸位客官,鄙人乃是良家子弟,从事正当买卖,是什么风将诸位客家吹到鄙人的店上来?」
「废话少说!我们警方现在怀疑你们店舖经营非法业务!搜!」
香港警方一窝蜂闯入黄墨洲的店舖东翻西倒,如入无人之境,店舖不时传出金属砸地的碰撞声。
「呵!看!这是什么!」
只见一名香港警察似乎找到他们想要的宝物,他伸手捏起一把糖,冷笑道:
「证据确凿!你怎么会有走私船只的砂糖?黄墨洲!你涉嫌与海盗串连!请跟我们会去协助调查吧!」
黄墨洲就这样被带进牢房。
事情还未完。
港英政府继续调查,调查与黄墨洲有不当买卖的关联人物。
然后,他们发现名册上有一个不能触碰的名字。
高和尔,时任总登记官兼抚华道(即现今民政事务局局长)。
高和尔虽为洋人,但在当时华人与洋人社会水火不容的情况下,他扮演着中介和桥梁的角色,人脉关系广泛,在洋人和华人社会也是有很高的声誉。
这与他的能力和性格有关。
为什么洋人和华人以往经常水火不容?
撇除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生活习惯不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语言障碍。
要想想当时没有现今方便,我们有什么手机、智能电话、网际网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言,但在当时,学习语言是吃力不讨好的。
但高和尔和宝宁一样,也是有语言天份,熟谙多种汉语方言(包括广东话)、马来语、印度斯坦语、以及葡萄牙语。
因此,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担任英方口译员。(christophermunn:"anglo-china.chinesepeopleandbritishruleinhongkong,1841–1880")
鸦片战争后,他还在法庭出任传译员,专门与香港华人打交道。
所以,香港的华人对他也很有好感。
而由于他在香港华人界广报线人,渐渐他便掌握到华人不为人知的非法线报。
譬如说,他会知道哪些华人是海盗,这些海盗会在哪里出没等等。
这对港英政府来说很重要,因为港英政府在开埠初期仍经常受到海盗的骚扰。
靠着可靠的线报,高和尔成为警探之首,带领英国海军打击海盗。
所以说,为什么他在洋人界和华人界都深受喜爱,是有原因的。
还有一点没说。
高兄是一个「惜花」之徒,喜欢在华人的花花世界中寻花问柳。
香港在开埠以来,便是一个妓院林立的地方。
要先说说背景,香港这个社会男女比例自开埠后一直失衡,如1872年,华人男女比例是7:1,欧籍人是5:1。(高马可:《香港简史》)
「到了1850年代,香港成为了著名的卖淫中心和性病温床(尤其是梅毒)。」(高马可:《香港简史》)
高氏不仅深入「险境」,多次在青楼「品花」,以得到可靠的华人线报,而且更「取之青楼,用之青楼,报之青楼」,自己也经营「花店」,不知为无数华人提供了多少个欢乐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