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三国(1 / 1)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题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读史,当读乱世之史。乱世英豪慷慨激扬,个性张扬,读起来如江河滔滔奔流,浩荡如史诗。乱世英杰英气逼人,如剑贯长虹,把生命的个性演绎的畅汗淋漓,全无腐儒酸味。读乱世豪杰列传,用最简约词表达就是——痛快!中国的乱世有很多,如梁启超说的一乱一治,每个大统一之前都是一个乱世。但是,在中国这个五千年一直延续的大帝国来说,可圈可点的以战国、三国、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为首。战国时代与三国人文气质类似,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是三国的一个延续,而相对而言五代十国虽然也是纷争,但是少了个性张扬,人物低靡的多。那些割据一方的土霸王也没什么英雄气度,个个在自己的小朝廷里唱着阿哥阿妹的情歌,简直是一个个土鳖,哪能跟前两者同日而论。战国与三国时期是个人文气质比较浓的时代。那个两个时代的英雄自身所带气质也是人文的,以文人做武将,文人自身竟带着草莽英雄的任侠。这一方面以三国尤为重。三国可以以一幅古装人物为喻,长衫衣带为文采风流,耸然亭亭长立之躯为草莽气息的风骨。那是个风流与风骨并存的时代。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有几个大的有强转衰和有衰转强的转折点,三国时代就是一个有强转衰的转折点。这些个转折点所带来的并非全是坏处,反而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其一是思想。强大的政权促使思想的大一统,往往造成思想的沉闷,而正是因为有强转衰的政权造成了思想钳制的衰弱,于是各个流派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主流思想的衰弱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思想家他们重新总结盘点社会的整体结构,多角度思考重新整合社会结构,以寻找社会的出路。其二是民族血液的包容性。每一次转折都是汉民族的注进新具有活泼性少数民族的血液,让沉闷古老的民族重新焕发雄壮的强悍气息。可以说,没有这些新血液的注入,中华民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它不会在每次衰败之后兴起一次次复兴,或许它早也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一样,成了一个只能在考古中才能解读的民族。三国时代就处于这样一个政权衰退思想兴起的点上。2一般我们把魏晋都是连起来看,因为它们是一脉相传,晋是在魏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我在这里要先割断魏晋的联系,只说早期的魏以及蜀吴,或者说从三国尚未形成到形成的过程。因为在我看来,三国前期是风骨,而后期所谓的魏晋风度都是风流了。风骨里所透露的还有强悍,风流是骨质疏松的一种病态。可以说,我所指的三国是包括曹cao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以及三国中期。东汉末年汉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中央的权利开始涣散,各地英豪齐头并发而起,一时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果单纯的说黄巾起义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这是狭义的。从某个方面说,黄巾起义让群雄并起也是个点,如果要追寻它的中央集权的涣散要追到东汉开始的岁月。光武帝刘秀是靠地主豪强起家的,而他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打击这些人,地主豪强一直拥有很大的势力。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洛阳)莫与为比。”后汉书中关于这样的记在很多,包括袁绍、袁术袁氏弟兄的袁氏家族,他们也是从学阀到军阀的世代地主豪强阶层。这些地方豪强通常聚族而居,形成庄园自然经济,他们的规模很大,并且拥有私家军队,筑有坞堡壁垒,有的竟敢公然不向国家交纳租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东汉的一种国内强大割据力量。豪强地主这股割据势力在东汉后期日渐膨胀,最后成为脱缰之马无法抑制,东汉王朝的坍塌分裂的社会根源是千里伏线,远在建立之初。史学家所说的“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东汉统治中晚期出现的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也不是朝廷权利涣散的原因,而是内因引起外因的大格局变化。它的表现形式多方面,其中有一点就是东汉二百年间小皇帝太多,成年皇帝太少,权利一直外戚所掌管。这也是地主豪强以及官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整个东汉王朝二百多年的朝廷根本没有实力把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它的末年形成这个局面应该从历史纵横大格局里找原因。聪明的诸葛亮在出师表说,东汉败在桓、灵二帝之时,也是没看到实质。桓、灵二帝只不过是形势发展的果,而不是因。大格局的形成到桓、灵二帝时代不过是完全暴露,已经危危欲坠无法收拾了。历史个别的事情或许决定于细节的偶然性,但是推动历史细节发展的往往是大格局的起到的必然性。也就是时事造就了英雄,而非英雄造就了时事。英雄在历史的格局中起到是推波助澜,历史车轮的方向不是他们来决定。所以,三国的出现决非偶然,它带着历史的必然性。当然,这个系数“三”是个偶然的,历史到了这个时候或许出现四国、五国,而地方政权的割据是一种必然性。这种偶然出现“三”恰恰是历史与英雄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完全抛开人文因素谈历史也是错误的,在此三国的形成有曹、刘、孙三者的个人魅力的因素。赵翼对三者有一句评价一言道中:“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大略曹cao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然,乱世的英雄他们有乱世豪情,同时也有各种因素所给予的困惑。一个人才能最大的发挥一般都是有个好的对手,心智均衡的对手是人潜力发挥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如下棋一般,棋力高下相差悬殊的对方,未开局就胜负已分,没有意思;下棋要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旗鼓相当。这样斗的激烈,胜负拼杀才有味道。但是,这就蕴藏着人世不可避免得悲剧因素,两败俱伤,雄心抱负不得全部施展。黑格尔说:“悲剧双方都有其片面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悲剧是双方共同促使的,从那一方来看都有都有合理性一面。曹、刘、孙三者在同一时代并存幸是他们可以多方面的展现自己,不幸的是他们在互相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不可避免的互相碰撞着,同时也互相毁灭着。在这段乱世历史的光阴中,中国历史如脱缰的野马,肆意的奔涌。这一辈英雄做为同一代人在这个时段纷纷涌现,而后就是纷纷陨灭,他们用个体生命激情演绎出了中国历史上最雄壮的历史悲剧。3现代史上为曹cao反案的人已经很多,我要再重复那些陈腔老调就是拾人牙慧了。但是,我着实喜欢曹cao其人,敢作敢当、豪气纵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智有谋,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曹cao或许要给他加上很多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等,但在我看来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任侠的气魄。东汉末豪强并起,传统的道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本上到了“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崩溃边缘。此时,己经君不君臣不臣了,天下陷入群雄割据时代,各自为尊,就是有个名位上的汉献帝也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可以说,这个时候任何人都是私心做崇,以现在而看任何人都可以坐皇帝,天子无种,有德者居之。所以,在此骂曹cao为奸雄、枭雄者都是在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包括刘备其人。乱世的“德”不仅是道德,更多的是足够的实力收拾天下残局,足够的智谋谋划整体局势。困守于传统道德里,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传统道德能够约束于人,也就不会有这个乱世了。曹cao过人之处就在于冲破传统道德的篱笆,随心所欲的想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来重整江山。那样一个乱世,拘泥的人永远无法成大事。曹cao的任侠气魄就是不拘泥规则,给乱世下了一副虎狼之药。曹cao著名的“魏武三诏令”就是一副虎狼之药。魏武三诏令的最后一份:“高才异士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意思是:不管你品性如何,曾经干过什么,只要你有能力,有治国用兵之道,你的才能又能为我所用,我就用你。把礼教视若无物,或许只有曹cao吧,就是在魏晋的那些被称作疯子的“竹林七贤”也是只是个体的放浪形骸,与曹cao相比犹如大山与小石的比较。如果把这副药放到太平盛世,或许这就是社会动荡药方,但是放到当时也自有其高明之处。三国人才辈出,但是以魏为盛。纵观全局,魏及其继承它的晋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不能说没有这个药方的功劳。这就是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曹cao之所以能够败董卓、擒吕布、消灭袁氏弟兄决非侥幸得来。它的文才武略是超过同代人的,所以孙氏家族只能偏安江南,刘备一代雄才也只能安居蜀地,中原地带无人可与曹cao争锋。曹cao一生都在征伐之中。在扫清中原障碍的时候,他杀了许多名士以及反对他的人。对一个立志统一全国地人来说,残酷基本上是每个成功政治家的一方面性格。英雄辈起的时代,怀柔与妥协都是行不通的,唯有武力才是得天下的唯一手段。如后世毛泽东所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硬家伙难得天下,这就是“不使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在政治信念上来说,曹cao是个儒法杂用得人物,所以在它得征伐中他有铁血的一面,也有慈仁的一面。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就,乱世用法,太平用儒;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所以,在看曹cao一生行事中似乎有很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融产生一个复杂的曹cao: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他是个气魄很大的人政治家,其人不像袁绍、董卓等人一样只为满足一己私欲的人。如果是那样,他在北方同意之后完全可以废汉献帝取而代之,他更多的是悲天悯人的儒家入世救业的思想,让国家统一,结束混战局面。当然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政治野心,毕竟他说过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并且这话说的很暧昧。做为政治家,曹cao是个富有个性与激情诗人的政治家。他不是酸儒的王莽式的政治家,也不是只知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人物,他是个诗情与激情热血澎湃的人物。他性格里有任侠的不拘小节,倒履相迎,大笑时把菜粘满胡子,这些都有唐朝那些狂放诗人个性。看他那些诗,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也有“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悲悯,同时也有“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温情。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雄心抱负,让他在政治的艰难与个性的激荡诗情中徜徉。三国人物基本上都是个悲剧。有人说曹cao的悲剧是放走了刘备,使他成为和自己争夺江山的主角;也有人说,是曹cao太小看江东势力了,导致了他功败垂成。其实,我一直觉得曹cao真正的悲剧不在这里,而是他在统一中原后和他的后继者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体系才是真正的悲剧。汉朝最后的崩溃说明,汉朝的政治体系结构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需要创造一种新的体系结构来代替汉朝的,但曹cao以及他的后继者没创立一套合理的政治体系。从某个角度而言,将来的中原政权势必要统一天下,那么要有一个新的体系来统御。在魏与晋交错时间天下得到了统一,但是政治体系里面所有隐藏的矛盾也就暴露出来,成为主要矛盾。所以,魏晋统一全国后,很短的时间国家又一次陷入了分裂混战,并且这次混战时间经历了三百多年,一直到隋唐的新政体统治结构的创立社会才有了安定。

纵横的看三百多年的混战,那么多得小政权出现,但是并没有那一个有时间有能力去创造一种新的体系来统一全国,而魏晋时期是最适合创造的时期,以此来继承秦汉帝国的脉略,但是他们却没有制定出来,于是历史错过了这次机会,造成三百多年的悲剧。同时,也使曹魏政权的覆灭成了东汉末年的一个似乎完全一样的翻版。这个悲剧不止是曹cao的,也是整个三国的,更深远一些它是整个民族的。当然,这一次的混战也不全是坏事,它促使了隋唐帝国的崛起,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进了新的血液,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发展。作为一种大历史观来看,魏武是无法与他的前代秦皇、汉武相媲比的,同时也比不上后来者的唐宗、宋祖。或许有人说,中国中国中央政权自宋朝开始进入了软弱时期,但是作为历史全局考虑,宋太祖的成功在于他和他的后继者建立了一套对当时来说合理完备政治体系,而魏武曹cao却没有。看人看大节,观史看全局,所以曹cao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了。我对曹cao更多的是欣赏他人文气质方面,对于政治贡献方面他还稍欠火候。4曹cao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片断。刘备数尽当时有权有势割据一方的人物,曹cao皆摇头,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人的得失。后来他指刘备和自己说,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唯有你刘玄德和我曹cao啊。刘备听后,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下了,是时恰好惊雷响于空中,刘备掩饰说自己害怕雷声。曹cao看刘备如此胆小,从此不在怀疑他有雄心大志能够跟自己一争长短了。刘备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三国演义是扬刘抑曹的,所以后面跟着一首诗赞扬刘备的机智。其实,这是好听的话,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刘备能装,是个一级演员的料,但是这样说终是对他不公平的。从后来他的成就来看,刘备自有一套成家的本事,这个本事让他从一个卖草鞋的穷汉成了割据一方的帝王。相对于曹cao与孙权,刘备的成功完全靠的是自己。天下大乱时,曹cao尚可以“散家财,合义兵”孙权凭借父兄开辟的江东根据地,而刘备却是白手起家。他少小孤寡,和母亲一起贩卖草鞋编织苇席为生,这一点上他倒是和老祖宗刘邦有些相似,但尚且不如也。他无财可招兵买马,无势可以依仗,所靠的唯一名号不过是七扯八拉拐了好几个弯的傀儡皇帝的皇叔。汉朝历经四百年多年,说到这皇叔,估计不是几车能拉完的,组成一个几万人的军队都可以啦。这个名号说有用既有用,说无用则一文不值,毕竟说话的权利是手中宝剑,背后军队。没有这些甭说你是皇叔,就是你是当朝皇帝汉献帝刘协也要被董卓、曹cao控制,让向东不敢向西,让撵狗不敢打鸡。俗话说,打仗打的是钱,没有钱那来的军饷,士兵总不能饿着肚皮跟你打仗,所以财力是争夺天下的可靠保证。无财无势一步步从一个小人物奋斗成大人物没有一定地手段肯定不成,刘备的手段是一路靠个人魅力赢得人心,来完成他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的,由此最后完成他的大业。刘备原始积累攫取的第一桶金是从陶谦手里取得徐州,然而当时徐州周围群雄虎视眈眈。在别人的合围之下,很快刘备宣布破产,又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没有了地盘只能狼狈的寄人篱下,在这一路,刘备狼狈不堪,姥姥不爱,奶奶不疼,东躲西藏。但是这一路他收罗了不少人心,赢得不少人才。虽无自己的地盘,但是智囊团基本建立,看似弱其实强。竞争的初期不仅是家大业大的地盘之争,还包括人才竞争,有了人才出谋划策奔走不再是盲目的了,有了目标,整体规划。刘备之所以在流窜中不断壮大自己,其实终归于他的个人魅力,众人跟他觉得有盼头,能够成功。刘备奔走的过程一只是个示弱的过程,这个示弱是他安身立命的本。想想,他投靠的那一个都比他强大,这一路他不是装作可怜巴巴的样子,而确实连妻儿都不能保护的可怜。并且当时随时可能把性命丢掉,曹cao、袁绍那一个不是能要他命的实力人物。到了刘表那里的时候,他的运气才开始好转——他得诸葛犹如虎生双翼。诸葛亮确实了不起的人物,不说别的就说“隆中对”的天下时局以后五十年的格局分析,妙绝天下。得诸葛绝对是刘备得个人魅力,三顾茅庐不是真心虚心待士、思贤若渴之辈,绝对做不到的。得诸葛而得一方疆土,是刘备为他得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得诸葛才从盲目的状态走入一个有清晰目标的战略状态,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或许就被魏或者吴吞噬了。人们常用说,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或者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这言外之意是刘备虚伪。但是,刘备真虚伪吗?俗话说,作一件好事容易,作一辈子好事才是难,若是一个人哪怕伪善的做了一辈子好事,是不是应该把其称作好人?如果一个人“虚伪”的虚心待士一辈子,这个人足以称一个真正的贤者。我觉得刘备不是个虚伪的人。做为一个乱世建大业的政治人物,某些手段是要用的,收罗刘表残部,借荆州不还等等这些都是政治需要,不能从人品考虑。政治人物是看大节,而不拘小节,政治需要往往和个人人品无关,小节服从大局。刘备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说他虚伪冤枉了他。关张二人被害后,他所作出的行动可以看得出。杜甫说“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他把诸葛亮的遗恨归结到刘备兴兵为关张报仇而要灭掉吴的上面。应该说,刘备在吞吴行动上说明他不具备一个大政治家的才略。当时时局表明一是他不可能吞掉吴,二是就是吞掉他也是损兵折将,这样会毁掉蜀国,毕竟有一个实力最强的魏在旁边坐山观虎斗的虎视眈眈的看着,它不可能坐视蜀吞掉吴。就刘备而言,这次征战损兵折将且不说,从战略目光上看,刘备这一次失误巨大,影响了他们原来的宏伟战略。但是,我以为就是这次伐吴说明了刘备决非虚伪的人,江山与兄弟、君臣之情谁轻谁重,刘备选择了情义,成全了兄弟结义之情。但,江山从此遗恨了。刘备的悲剧在于他的有英雄的胸襟抱负,却没有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目光。诸葛亮为刘备定下的战略思想,无疑是正确。入蜀为根据地,出蜀北定中原后席卷天下,只有出蜀才是蜀的唯一扩展出路。荆州之失增加了出蜀的困难,蜀吴之战消耗了蜀与吴的力量。他的悲剧第二点,在于他立了一个阿斗无能的太子做为继承人。在刘备初入蜀的时候,蜀的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发展的非常迅速,当时占据中原的魏都没有它快,并且在曹丕称帝后刘备敢如此大胆的立马第二年称帝,也可看蜀的力量可以抗魏。但是,在诸葛相亡后蜀国一直没有发展,如果说诸葛亮在时刘禅不由自主,但是诸葛死后三十多年里刘禅在政治和蜀国的发展上毫无建树。这三国志·后主传里可以清清白白的看到。没有人继承这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岂不是刘备的悲哀,也是他选取继承人的自我悲剧。以时事而论,蜀虽然发展很快但以蜀之力还是无法与魏相争中原,天时地利蜀是无法和为相媲比的,在他这一代蜀根本就没有扩展统一天下的出路。与蜀而言,这一代只能内修国政,培养英才,寻找时机,北定中原,然后一统天下。可惜,刘备的后继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而他临终托孤的重臣诸葛亮又是个“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物,一心为了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从而常年征战,无心培养英才;或者说诸葛亮是知道伐魏无功,但他一心想着人定能胜天,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六出祁山是明知不胜而强为之。三国之亡首亡蜀,这岂不是对一心兴复大汉江山的刘备一个极大的讽刺。刘备从布衣白丁成为割据一方的小朝廷,乱世之中有这样的成就堪称英雄,就其为情义而轻江山社稷难称政治大家,但为天下奔走一生,后为结义轻易而死此类重情重义的人不愧一代人杰。或许蜀国一代江上只成就了为情为义而轻江山的桃园三结义,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忠义的两个佳话。悲剧的佳话一代代的感动着中国人,没有江山与情意的对比,没有扶不起的阿斗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的忠义对比,这两个佳话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但是,两个佳话对比意义深远的国家江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这两个佳话是壮志未酬热血中的悲凉。5曹cao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江东之地是有孙策来领袖,曹cao说他靠着老子起家算不得英雄,他不知道孙策尚有弟弟孙权。后来,曹cao收刘表余部,与江东孙权有小范围的冲突,当他看到孙权治军严整,感叹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曹cao是有资格说这样的话的,因为曹cao跟孙权他老爹孙坚一辈的人,并且二人都是在镇压黄巾军时起家的。孙权小曹cao二十七岁,小刘备二十一岁,是他们的后辈。当然,后来刘备成了孙权的妹夫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个人的成就毕竟不是按年龄来划分的。孙权以不到弱冠之年,同两个江湖老油条角逐天下,最后取得一方霸业确实不容小觑。曹cao论断孙策言语多少有些偏颇,说到江东真正地开辟人物当是孙策。孙坚死的早,年不过三十七岁,余部都为袁术所得,孙策少年用谋索回孙坚的余部,并且挥兵入江东开辟了这个根据地。在这个时候,吴前期将臣多是孙策所招揽麾下的,如周瑜、张昭等等。孙策有英才也有争锋天下的锋锐,可惜死的太早了,若非英才早逝天下局势应该是另一种样子。这人是很有政治远见,临死之时与大臣和孙权的话,他把天下局势看得很清楚了。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对于孙权和自己的比较拟定了孙权一生行事“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说完这些,孙策就死了,把位置遗留给了孙权。孙权能成帝业,孙策为他奠定了立身资本,而能在纷乱之中保身后扩张就靠的自身才干了。孙权以年龄而算应该是第二代人物,而他却又是和第一代人物争锋天下,但是他称帝时却是第二代的三国人物,所以对他是不好划分的。孙权接掌江东大权时,年仅十七岁。当时曹cao以官渡之战胜袁绍,北方统一的轮廓已经有了雏形,刘备尚在流窜,刘表盘踞荆州。或许是虎父无犬子孙权在接掌大权之后,他一方面重用周瑜、张昭、程普等人,让其感到和他能成大业,另一方面招揽天下俊杰,如鲁肃、诸葛谨。与此同时,因为乱时局不稳,人心也不稳,好多人都是安则居,危则去,所以统辖范围内的郡县首领也好些不服的,孙权在招揽人才的时候也对这些反叛的人远伐近攻,确保了江东局面的安定。孙权少小接权,能够平稳过渡,得益于识人重人。于内他信张昭,张昭有威严能平定内臣,并且一心辅助有莫大功劳;于外有周瑜,周瑜是个有大才的人物,作为政治家他能和诸葛亮一拼,可以说东吴江山初步轮廓多有周瑜筹划,尤其赤壁之战因他和鲁肃的主战才赢得了东吴与蜀发展的时间空间,如不是那一战曹cao恐怕一统天下了。信人不疑人是孙权成家的资本。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年仅二十六岁,他的兵将和曹cao的兵将根本就不成正比,就是加上刘备的家底也差的远。在这个时候能做出战的命令,绝对的要大智大勇,没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做不出这样的决定的。兵将的劝说是外因,而决定还是要作为主子的他自己拿定。也是这一决定,成就了他,消耗了魏强势锋锐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机遇。孙权的霸业成功是两方面的,一是其人的权谋战略思想,其二这个人是很有耐力的。魏蜀吴三方,吴最弱。以他的实力不足以跟魏单独争衡,甚至也弱于蜀。蜀占据一个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而东吴没有,江东小域凭借长江天险是不足以抗拒已经统一了北方的魏的雄兵,它上首还有比它略微强盛的蜀。同时,当时江南地广人稀,到了宋朝时候南方才得到了全面开发,从唐人韩愈去潮汕的诗句里还可以感受到,唐时广东那里还是“瘴江滩”所以战略的思想决定着东吴的成败。在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后,三国的整体格局基本上都定下来了,但是孙权却迟迟没有称帝,而是向魏称臣,这就是谋略了。魏以挟天下雄师而肆无忌惮称帝,蜀以地势之险足以自保而称帝,但是东吴却是在两者夹缝中,蜀中刘备尚在,如果冒然称帝可能会导致腹背受敌,尤其在夺荆州杀关羽之后。史家以孙权被封吴王算东吴政权开始纪年,我以八年后为东吴开始纪年。八年后,孙权在武昌称帝,后迁都建业(南京)。这八年是有讲头的,在魏曹丕死他年轻的儿子曹叡继位,曹魏内部陷入政治的争权;在蜀刘备也死了,诸葛亮总揽朝政,而他力主同东吴通好,一心出蜀定三秦,从而席卷天下。政治的平衡才是孙权称帝的且机。可以说,在一切且机成熟的时候孙权又等了好几年,这是谋略也是耐力,毕竟黄袍加身称孤道寡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是孙权并没有急迫。孙权在三国时代创业皇帝里面,是做的最长的,过足了皇帝的瘾。东吴的一把手他当了五十多年,称孤道寡也也有二十多年。他熬死了好几任丞相与皇后,弄得儿子都等不及的要造反。孙权过失也有多方面,政治大略方面杀关羽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荆州夺走了或许刘备不能说太多话,首先荆州本就是东吴借给刘备的,其次兵不血刃的夺回来天经地义。但是,杀了关羽情况就不同了,关羽一生和刘备情同同胞兄弟,杀了他刘备岂能善罢甘休。说来也该孙权背运,杀张飞的人又跑到东吴去了,并且东吴收留了他们,这让刘备急火攻心,于是顾不得大局了亲率几十万大军攻打东吴来了。这个失误让孙权不得不向魏称臣。失误其二:立太子,他先立孙登后立孙和,最后又废孙和立小儿子孙亮。天下纷争未定,废长立幼本是大忌,毕竟幼主控制不了局势,不能亲理朝政。西汉汉武帝就犯了这样一个毛病,以至于西汉自汉武帝亡后外戚重臣掌权,缺少了一个强力的后继者。孙权跟汉武帝一样犯了老糊涂的毛病。孙亮继位时不过十岁左右,到他被废时不过十六岁。东吴自孙权亡后就陷入了大臣握重权,内部闹的不亦乐乎,最后皇位落到了残暴的孙皓手里。可以说,东吴自孙权亡就无力争夺中夏了。我欣赏孙权的用人。诸葛亮在蜀是一国丞相,孙权不但让他大哥诸葛谨为朝中大员,并且对他的儿子诸葛恪也是那么重用。当然,他儿子最后的翘辫子是另外一说。就这样知人用人是何等的大胆,颇显一代才俊的个性,这是后人不敢这样用的。但是,孙权他的才略是和曹cao、刘备无法媲比的,他虽然也是个创业的皇帝,但其性情是个守业皇帝。他没有吞噬天下的壮志,同时地理位置也限制他在这方面的构想。无论魏蜀谁强大,他迟早是被吃掉的。如他所说,那就是子孙的事情了,我顾及不到了。他这一语已经为他的成就定性了,只能做个一时一地的头头,无争雄天下的本事了。6基本上每个乱世都是英雄辈出,猛将如云的时代,但是这些人物多少都是悲剧性多,而喜剧结局的少。“即生瑜,何生亮”双雄并立,或许是每个乱世英雄的感叹。如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一句评价:“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不得时”多么苍凉的一句感叹。三国是个喻亮并存、旷世人物出现的时代,曹刘孙不过是个头头罢了,而他们下面的个性人物如过江之鲤。这些人物好像神话故事里的说法,他们都是应劫而生,大家热热闹闹的各自精彩的演绎一番后,然后被青史封神一般挂在汗青上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又岂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刘备、孙权北望中原望洋兴叹的时候,曹cao、曹丕又何尝不是南望江南而扼腕长叹。夕阳残照,马鸣风萧萧,这是每个英雄的归宿。但是,他们是英雄,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他们用一腔热血涂洒在神州大地上,用个体生命意志得到了丰满的张扬,在长枪大戟的战场上奔走;他们的英姿羽扇指挥了历史滚滚车轮的转速,轰轰烈烈的活过了——活得激扬、潇洒,他们的风骨透过几千年史册依旧感动着我们。英雄活过了,如此痛快的活过了——有这句话足以安慰壮志未酬的雄心。

最新小说: 在东京找老婆的偶像 苟在明末当宗室 废柴小姐她总想作死 精灵,我能够聆听万物的声音 斗破:开局被萧薰儿捡回家 灵能者不死于枪火 我到万界送外卖 华娱:导演还不能放纵吗 帝秦设计师 全职高手之神枪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