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的便是眼下临安的形势,以及大夏和赵宋剑拔弩张,即将大战的情况。
“真是没想到,夏军和大宋才缔结盟约不到一年,就再次兴兵而来,简直没有一点信誉,着实让人不齿!”
其中一个文人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恨,显然,他心中更倾向于赵宋,对大夏有着抵触。
“唉,大宋不得天时啊,明明上有明君,下有贤臣良将,却慢了一步,被夏军如此欺辱!”
“夏军……其实也还不错,有东晋名相谢安、隋唐名相高熲等名臣辅佐,夏主也是一个明君,但他对我等读书人压制太甚了!天子当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却让我等读书人和小吏并列,有辱斯文啊!”
这几个读书人年龄都不大,因为家业在临安没有跟着迁移,留在临安之后,遭到军管的限制,从身体到心灵,都感觉到自己十分不舒服。
像是被限制了自由一样。
他们一直都是赵宋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对于赵宋以文臣治国的体系十分拥护,不过这种拥护也只是表面而已,若是王景愿意改变根基,放宽对文人士子的压制,这些人肯定什么话都不说,直接扑到王景的脚下阿谀奉承。
真正有脊梁的文臣,早就跟着赵昚去了宁波。
他们正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断对大夏的各种政策进行激烈的批判,在他们口中,似乎大夏按照他们的建议进行改变,就能迅速一统南方。
远处,正在钓鱼的两个人相互对视一眼,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微微摇头。
这时。钓鱼的两人神色一动,感应到了远处的动静。
一队骑兵奔驰而来,跟在后面的则是竖着华盖的御撵。御撵周围,还有充当仪仗的亲兵。
“夏军骑兵来了!”
“是陈庆之,他怎么来了?”
正对大夏指指点点,释放心中不满的几个读书人也看到了远处的景象,顿时间有些发抖,下意识的以为这些兵卒是冲着自己来的。
毕竟他们刚刚出言不逊,犯了夏军的忌讳。
尤其是负责临安镇守的陈庆之出现,更让他们心中忧惧。陈庆之这位南梁名将,历史上好大的名声,并且还是文臣领兵,更是得到后世许多文人的敬仰。
但实际上,陈庆之此人无论是在军中还是镇守城池,都极重军纪。
临安那些被清洗的豪族,还有被押送到湖州屯田的士族,足有数千人,手段极为狠厉,无论什么人求情都不为所动,一切按照军法管束,这让临安城内剩下的文人士子,对他的印象有了极大的反转。
“不对,是华盖龙旗!是夏主,不,是陛下到了!”
其中一个士子冷静下来,看到了竖起来的华盖,露出震惊之色。
在他们的视线中。
御撵一直来到岸边,然后一位气势高高在上,恍如九天之上神灵的俊美男子走出,他的气场,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跪下臣服。
几个士子心中生出明悟,这就是统帅百万精锐横扫八方,建立大夏的雄主王景了。
龙虎之姿,天日之表,用这句话形容都有些低。
“子寿先生,在下王景有礼了!”
远处传来的声音,让亭子内的几人再次陷入了惊疑,子寿先生?那是谁?
这时,王景已经来到了岸边,目光落在刚才垂钓的两人身上。
这两人,其中一人气息和煦的同时不乏刚直,精神力量十分强大,生命灵光汇聚成了一道刚正浩荡的气息,对方显然把儒家的浩然正气修行到了顶点。
不用猜,这人就是王景要找的大才张九龄。
这位辅佐唐玄宗治理天下,也是玄宗任用的最后一位名相,看起来大约三十余岁,双眸似乎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已经起身,同样看到了王景。
“原来是陛下驾临……”
张九龄此时神色也有些动容。
毕竟,王景的名声随着大夏王朝的强盛,越来越大,早已传遍八方,无论是想要争霸天下的明主还是想要建立功业的名臣大将,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尤其是在南方。
最为最有希望一统南方的君主,所有人都知道王景,也都或多或少的听说了他的一些事迹。
在张九龄心中,王景这些年的文治武功,和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都有的一比。
这样的明君,听说了他的名字后,居然亲自前来拜访。
即便是身为九阶名臣的张九龄,也下意识的有些受宠若惊,心中升起一丝感动。
士为知己者死,女儿悦己者容,这是东方古时所有臣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如果追随的是一位明主,为了君主的大业,许多臣子不惜献出自己的性命。张九龄在临安待了大半年,对于大夏的各种政策有着了解,本身就有投奔的想法。
如今王景亲自前来。
不用王景多说什么,他心中就已经做出了投奔的决定。
王景在和张九龄打招呼的同时,目光也扫过了对方身边的另一人,这人气息同样不弱,并且在儒家浩然之气中还多了极为凌厉的气息。
九阶,并且还是兼修了兵家之法的九阶强者。
他是谁?
王景心中浮现出一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