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陈大人以个人名义,对西夏提出的条件,之前西夏早就已经公之于众,臣等在数千里之外的京城都已经有所耳闻,想来前线也必有军报传回,只要枢密院将前线传回的军报呈报朝廷,便知真假!”
“第三,陈大人插手军务之事,同样只需枢密院将军报呈送朝廷,便能证明确有其事。”
“第四,陈大人私放马匪,此事臣接到了一位可靠证人的密信,皇上若是有疑,可派出钦差前去四川查明此事!”
“第五,陈大人绕道江南,有江南一带官员作证,另外,期间陈大人派人传回来的奏本,同样可以证明!”
“第六,城西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情,顺天府等相关衙门早就记录在案,皇上只需调阅这些案卷,便知真假!”
“第七,关于陈大人跟北周前南院大王耶律平勾结一事,皇上可调阅当初陈大人追击耶律平后,回京的奏本。只要陈大人提及已经将耶律平等人全数杀死,那陈大人至少有欺君之罪。至于陈大人跟北周勾结一事,臣暂且只有佐证并无实证,但臣认为,只要将陈大人交给刑部去审问,想来不用多久便能有结果!”
这个御史越说越起劲,他似乎已经能看到陈安晏在刑部大牢里受到的折磨。
李彧这时候鼻子都要气歪了。
其实,这个御史给陈安晏列出的七大罪状,除了第七条的勾结北周,有叛国之意外,另外六条其实李彧都已经知晓。
在他看来,这些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所以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在心上。
却没想到单文柏他们竟然能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来大做文章。
至于陈安晏跟北周勾结,尽管耶律平的死而复生的确让他有人意外,但李彧怎么都不会相信陈安晏会叛国。
因此,对于这个御史的弹劾,李彧一个字都不相信。
只是,此人的准备十分充分,他一时之间却不知该如何反驳。
不过,李彧倒是比之前老道了不少,他看了看下方的宇文德容,说道:“宇文大学士以为如何?”
尽管陈安晏跟着李彧来到京城不过两年左右,但相比跟陈安晏初次见面的时候,宇文德荣看上去却是老了许多。
面对李彧抛来的难题,宇文德荣却是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回皇上,我大梁素来都是以仁孝礼法治国,若是陈大人真的犯下了这些重罪,自当严惩!”
尽管宇文德荣的话听起来好像是在支持那个御史,可实际上他却依旧在暗示,这个御史所言,全无证据。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宇文德荣跟陈安晏的关系不错。
否则的话,他堂堂内阁首辅大学士,也不会亲自去码头迎接陈安晏。
眼看没能从宇文德荣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李彧很快又想到了一个人,那便是枢密院使杜和安。
….
在李彧看来,这次枢密院立下的大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安晏的计划,所以杜和安应该会替陈安晏说话。
按照李彧的想法,只要杜和安否认收到过那些对陈安晏不利的军报,那所谓的七大罪状就不攻而破了。
至于像刚愎自用、难堪大任这样的指责,就更加算不了什么大事了。
因此,在宇文德荣退回去之后,李彧又朝着杜和安说道:“杜大人,刚才御史说前线的军报能证实陈大人的这些罪状,不知枢密院可有发现?”
只是,杜和安并没有直接回答李彧的问题,而是皱着眉说道:“皇上,既然有御史弹劾陈大人,还列出了诸多罪状,为了公平起见,不妨先请陈大人与其对质,说不定便有分晓!”
李彧听了眼前一亮。
刚才情急之下,倒是把这一茬给忘了。
在李彧的眼里,陈安晏的口才可是出奇的好,几乎能把黑的说成白的。
所以,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只要给陈安晏自证的机会,说不定有罪的就变成那个御史了。
因此,李彧在点了点头之后,说道:“也好!”
随后,他便按照杜和安的意思,让陈安晏跟那个御史对质。
陈安晏原本还想继续看戏,却没想到这些“老奸巨猾”的人精这么快就把自己推出来当主角。
无奈之下,陈安晏只能站到了中间的位置。
就在所有人都等着看陈安晏如何辩解的时候,陈安晏却是先像李彧行了大礼参拜,随后便沉声说道:“臣认罪!”
这下不光是李彧,就连单文柏他们也都傻眼了。
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想过了无数种陈安晏可能会用到的借口。
而事实上,他们也没有指望能利用这所谓的七大罪状来给陈安晏定罪。
毕竟,时至今日,他们的手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特别是那些军方的军报。
尽管单文柏他们个个位高权重,但却不敢插手军务。
而他们跟李彧的想法一样,枢密院这次立下大功,陈安晏功不可没,所以刚才那个御史提到的证据,只要是涉及枢密院的,杜和安一定不会拿出来。
特别是之前他们在宫门前的时候,已经见到了枢密院跟陈安晏谈笑风生。
因此,尽管他们定下了这个计划,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指望朝廷会因为这些罪名而将陈安晏处死。
他们知道陈安晏凭着这次立下的大功,李彧一定会提出给陈安晏连升数级,所以,他们想要在最大程度上去限制陈安晏的官职!
可陈安晏的“臣认罪”这三个字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可是要比刚才那个御史弹劾陈安晏给其他大臣带来的震撼更大。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整个大殿上都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