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的故事本身是架空的大周朝,改编后选择了“落地“的做法,将故事安排在雍正年间。
“落地“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定一个朝代,而是本着对史学的严谨态度,如皇帝用膳规矩、宫中嫔妃按照清朝的封号等级排位。
此时正在拍摄的金溪善的装扮,也就是清朝时候的齐眉刘海、简单发髻和淡粉系的旗服。
跟她演对手戏的陈健彬,从外形到气质上也都符合剧中的皇帝形象,举手投足间的威仪、气度不凡。
本来按照刘清山的拍摄计划,导演人选自然是倾向于原版导演郑潇龙的,但由于这位后来很著名的内地剧集大导演,此时的名气还没有真正冒出来,而且当时正在拍摄另一部戏。
于是做为正与刘清山合作拍摄《知否知否》的李绍红,就被首次参与投资电视剧的韩三爷提了出来。
这位女性大导演相比那时候的郑导可要有资历得多,96年之前还是电影导演的她,就连续拍摄了好几部获得国际奖项的作品。
之后转战电视剧更是陆续拍出了《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多部经典巨作,她的作品一直被赋予了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的观感,是极易使人产生共鸣的极高指导水准。
而且由于她是女性导演,派出来的作品严格中不失细腻关怀,一贯是强调内涵的,但又是从不拒绝商业,具有女人天生的中庸与调和能力。
更主要的是,刘清山了解此人随后还有长达十几年的创作巅峰期,影视剧佳作始终层出不穷,不然《知否知否》又怎么可能直接上找她?
由此他跟韩三爷的提议几乎不谋而合,这才有了这一次的更深入合作。
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李导身边还有一位隐藏着的重要助力,她的丈夫曾衍平。
此人是比李导高一届的学长,所学专业尽管是摄影,但不仅向来是妻子的御用摄影师,同时还有摄影大师之外的联合执导能力。
他不仅跟妻子之间的配合默契,而且本身还具有极强的编剧能力,说他是隐藏在李导身后的另一位创作巨匠,业内是早有共识的。
这对夫妇二人的默契配合,也就等同如具有了其他大导演并不具备的心灵相通,以及对于工作的热情态度始终如一,使得他们的这种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拍摄组合,形成了最行之有效的众志成城的工作态度。
这是远远超过一加一大于二的特殊工作组合,具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果断执行力,因此《甄嬛传》在拥有了优质剧本的加持后,成功的概率又有了加成。
况且刘清山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具体执行人,他的剧本已经细致到电影脚本一般的细致化了。
脚本是用在正式拍摄时导演和摄像,以及后期编辑时编辑师看的,而剧本只是提供给你一个故事梗概,是提供给导演和演员以及编剧看的。
或者更通俗一点说,电影脚本是连环画,电影剧本则是小小说。
由此可见,刘清山的剧本为什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除了剧本本身的优质之外,跟脚本性质的更细致化体现的关系同样巨大。
试想拥有了动画般的故事剧情的发展大纲,甚至连对话、独白、旁白都有了代言体一样的精准化,这样的拍摄难度被极大地降低了的前提下,导演的具体执行力是不是就比创作能力更值得重视?
所以说,这对夫妇的特殊组合,能拍出比原版各更精良的作品,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因而,刘清山来到拍摄现场的第一时间,见到的不是李导本人,而是正拿着对讲机负责各个细节调控的曾衍平。
他跟刘清山实际上已经很熟了,早在拍摄《知否知否》的时候,就有过很深入的交流。
于是他第一时间就迎了上来,同时通过对讲机通知到了正在拍摄现场的李绍红。
当然他不敢怠慢的原因还在于,刘清山的身边瞬间就挤满了没有拍摄任务的演员们,他需要迅速出面来施加影响。
相比刘清山在民间的被广泛拥护,实则在同行面前更具有号召力和人气魅力。
就拿这一次参与到这部剧的演员们来说,这可是一百多位不同年龄的女性演员,之前跟刘清山认识的只有寥寥几位,却被一个电话所垂青,可见她们在懵圈状态下被角色砸中的感觉得有多么的深刻。
况且能够被他的作品选中的重要性和艰难程度不言而喻,这个时候见到事主来了还不得拼了命的向前挤。
刘清山对她们的意图心知肚明,或许是有一定的女孩子的原因吧,但他之前有过记忆深刻三年横漂生活也是主因之一。
故而尽管被挤得有点狼狈,他还是满脸的笑意,但一一应对显然是来不及的。
幸好这个时候曾衍平扯着嗓子出现了:“都让开!都让开!刘先生远途跋涉很辛苦的,下了飞机就是长途车的,有什么话以后找机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