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种深刻的揭露,才有了它的意义,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倡导的意义。
否则的话,跟水浒背景一样,人物一样的另一本书,因为着眼的地方不一样,就成了人们争相追捧的小皇叔。
而水浒的意义,不在封建社会,而在近现代。
这时候包括央视在内的大部分卫视黄金剧场,基本都是一天两集的节奏,第一集结束后,广告人们都没舍得换台,有的聊刚刚的剧情,有的加点火,有的端点水果瓜子花生,然后继续。
第一集结尾让人郁闷,但到了第二集,又来了新的膏巢,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不仅大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包括很多中学生,也来了兴致。
这时候人教版的初二语文上册教材,就有这部分的内容。
文字虽然给人想象的空间,但毕竟不如影视化形象,更何况不是胡编乱改,这大概也是当初王扶林要把四大名著搬上荧幕的意义,让更多的人知道华夏的四大名著,就像莎士比亚在欧洲的影响力那样。
这种兴奋感,就像未来很多人看到自己喜欢的小说被搬上荧幕一样,当然,前提是改编当好,也拍得、演得好。
只不过,能像四大名著这么用心的,根本找不到了,更遑论几年磨一剑,能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挑演员的问题上不完全注重流量、搭配老戏骨,已经算难得了。
宁远今天晚上也没有出去演话剧,特意到李雪刀家里蹭了饭,跟他们一起看播出。
当然,跟宁远一起的,还有孟辉夫妇,以及刘叶这个拖油瓶。
他们看着说着,同样其乐融融,就像那不是他们演的,他们也是看客一样。
第一天播完,第二天很多反馈就出来了,无数媒体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
当然,这也是它应得的,无论是画面的古朴感,还有人物的挑选、台词,以及服化道的贴合,甚至音乐,都备受好评。
随之而来的,自然也是《水浒传》的热度高涨。
这时候虽然新浪早已经成立了,但别说微博,连博客都还没影,自然谈不上热搜,不过,那些只是一个表现形式,就算没有它们,大众的口耳相传,也足以让今晚的收视率再创新高。
而宁远,则在第二天参加了学校的毕业考试,文化课方面自然没有问题,专业课方面,也毫无例外的全优。
第三天的时候,张记中给宁远打电话,说给他介绍一个朋友,顺便再聊聊新剧《笑傲江湖》。
“不是咱们行当的,你也不认识,是一个做互联网的小伙子,挺有意思的。”
当宁远如约赴宴,看到那张熟得不能再熟的棱角分明的脸时,差点脱口而出一个卧槽!
这是小伙子?
还我不认识?
化成灰……好吧,我也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