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清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了,他现在是安西市农业大学的一个教授,周文清是那种真正的教授,而不是什么电视上面的那些所谓的“叫兽砖家”,他是安西农业大学水稻研究的一把手在,在水稻研究上有着很强的功力。
当然作为一个常年研究水稻的家伙,周文清经常亲自下田,他甚至还在安西农业大学的研究基地里面自己种植了几亩水稻,周文清一家的粮食都是从这些试验田里面拿的,这倒不是周文清想**,而是为了试验试验田里面的粮食人体在吃了之后是否有什么坏的影响什么的。
周文清始终相信一点,你要是想老百姓接受你研究出来的东西,你自己首先就得试验一下,不然你自己都没有试验一下,就拿出来给老百姓使用,那是很不负责任的一件事情。
因此,每一次新推出一种新的稻种,周文清都会和他的一些学生先品尝一下用这些稻种种植出来的粮食的味道怎么样,吃了之后有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等等,为的就是能够让这些上老百姓餐桌的粮食绝对的安全,美味。
周文清就是凭借着这一份的坚持和认真负责的工作心态,逐渐成为中国水稻研究领域里面不可小觑的人物,当然,经过这几十年的亲自下田耕种水稻,现在的周文清看起来像一个老农民多余一个大学教授,在周文清身上完全没有什么书生气息。
周文清此前对于武林密境的出现根本就不太在乎,他始终认为习武是浪费时间的行为,有这个习武的时间,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到研究水稻上面,这些事情才是真正的大事。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中国现在的耕地面积只有18.27亿亩地,比起前一年减少了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已经逼近了18亿亩的红线。
不过中国虽然有18多亿亩耕地,但是每亩耕地的粮食产量,南北各异。
在华北南部耕地一年两熟,冬小麦一季亩产800斤,可养活一人。一季玉米也可亩产800斤,也可养活一人。人均一天2斤多粮食,应可温饱。华北南部耕地一年两熟,一亩可养活二人。
在东北,耕地一年一熟,种小麦或玉米亩产也接近800斤,都可养活一人;在西北,耕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亩产稍底,亩均基本可养活一人;在岭南,一年三熟,每亩基本可养活三人,可能稍欠;在江淮,水田,一亩可养活两人多。
这些数据没有精确的统计,完全是估测的数目,不过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与此无大异,中国的耕地基本可以认为,一亩平均可养活两人。也许可能比两人少一点,但少不了多少。
若按一亩2人,中国的18亿亩耕地皆种粮食作物,可养活36亿人。这36亿人完全可实现温饱,但吃肉不多。现在中国人口才13亿人,翻一翻26亿人,照样可养活得住。
但是不要认为这样我们就后顾无忧了,因为我们的耕地不光种粮食,还需要种一些弱白面,象烟叶这种精神软白面,大概需要几千万亩的耕地,在华北地区有许多种植烟叶的耕地。假使需要2000万亩耕地种烟叶,按照一年二熟,可少产5000万人口的口粮。
我们还需要穿衣,那就要种棉花。这也需要几千万亩的耕地,棉花要好一点,可以套种小麦,大概要少产5000万人口的口粮。因此种棉花与烟叶共减少1亿人口的口粮。
我们需要吃蔬菜,大概也需要减少1亿人口的口粮。我们需要油料作物,大概需要减少2亿人口的口粮。还需要糖料作物、需要瓜果、需要辣椒等农作物,大概需要减少2亿人口的口粮。
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耕地也不少,按照每年上亿亩受灾耕地面积计算,估计可以减少2亿人口的口粮。以上因素,共计减少8亿人口的口粮。
综上所述,大概中国现在可养活28亿人,如果考虑到高估的可能,也许中国可养活24亿人。如果是低估的,中国现在可以养活30多亿人口。
不过这只是简便的估计土地养活人口的方法。这些估计的中国耕地能养活的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都仅仅只有温饱水平,而不是小康水平。如果按照小康水平,就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因为小**活人们吃肉多,玉米等粮食产量都喂养牲畜,大家间接通过吃肉,把这些玉米吃掉。小康水平,还意味着其它方面的大量消费。
比如,消耗更多的水果、调味品等,这也会多占用一些耕地。人们也许会养活更多宠物,这些宠物也会消耗上亿人口的口粮。人们会较多饮酒,也会消耗一些粮食。人们会需要更多衣服,这需要更多的棉花,这也会减少粮食产量。
而且最主要的是,现今城市化的进程大大的加快,很多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快,从而城市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而城市越大,他吞并的周边的郊区范围就越大,城市吞并周边郊区的范围越大,大量的耕地就消失的越多。
要知道,在城市周边的耕地一直是最好的那些耕地,随着这些耕地逐年大量的消失,整个中国的耕地面积也在迅速的减低,在加上现在执行的退耕还林政策,中国耕地面积已经是越来越少了,18亿亩的警戒线的打破也是近在咫尺。
所以想要养活中国十三亿的人口,除了扩大中国的领土范围之外,就是加速研究高产粮食,袁院士的杂交水稻拯救了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现在该轮到他们这些人研究出更加丰产的水稻品种了。
但是想要研究新的高产水稻品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料,特别是新的野生稻种,袁院士的杂交水稻就是在野生稻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随着现在环境越来越恶劣,大量的野生稻种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现在想要找到一种全新的野生稻种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