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让卡尔更加好奇的是,接下来的推理分析。
在故事的最后,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哈巴特太太。
没有被焚烧完全的信件残片,把雷切特的死亡与阿姆斯特朗绑架案关联在了一起。
卡尔也是这么想的。
那便是——全部都是凶手!
单单是这一点就已经让卡尔大受震撼,感到有些离谱了。
如果假设在列车行进的过程之中,没有发生这场大雪的话。
剧本一下就明晰了起来。
而更加炸裂的则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反转,给读者们带来的震撼。
所以也就是第二种结论,才是真正的真相。
在只剩最后一章之时,对于凶手的暗示其实已经极为明显了。
有坚实的线索证据,推理而出的确切结果。
回到酒店查看了一下手机,姜缘才发现了杨超对自己的信息轰炸。
但手中动作却没有停下。
就连华夏台的记者都来了现场进行采访录制。
这种堪称录音室级别的演唱水准,直接让张存睿在看完表演之后,就大声地鼓掌称赞了起来。
“关于这起谋杀案,还有另外一个结论.”波洛开始了讲述。
可既然之前的尝试已经失败,卡尔便转换了心态,迫不及待地翻页阅读,想要品尝最后的甜美真相。
结果没有一个人完成挑战,所以大家都准备看看《东方快车》最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在故事一开始就登场的德贝纳姆小姐,实际上也就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家庭教师。
这都让卡尔想到了一种可能性。
在阅读了两本系列作,加上《东方快车谋杀案》后,卡尔可以说是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波洛这个矮个子侦探的魅力所在。
勘破了一切真相之后,侦探却决定放过凶手。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中英文实体以及完整的电子书,终于在今天中午正式上线了。
从杨超语气逐渐激动的消息内容来看,这一次《东方快车谋杀案》确实是很爆。
或者说卡尔对于自己的要求要更加高上不少。
而在姓名的匹配上,伯爵夫人的护照上恰好有一块油渍把教名的一部分字母给遮上了。
只不过当所有乘客的真实身份都揭露之后,再联想到雷切特身上被刺的十二刀。
随着屏幕一点一点翻页,卡尔的眼神愈发明亮了起来。
恍惚间,卡尔仿佛觉着自己也坐上了这趟列车,波洛似乎就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发表着最后的结论。
在侦探小说中,极为罕见的一幕。
其中手帕上带有字母h,很可能归属于一位名字首字母为h的女性。
不得不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虚荣心。
车厢内,阶层不同,国籍身份不同,看似没有关联的乘客们,基本上都找到了共同点。
如果没能把自己说服的话,卡尔就决定这次不给这本书写推荐语了。
全曲演唱下来,不仅是一个音都没错,无论是情绪上还是歌声质量的把控,也都做到了堪称完美的地步。
与之前不同,这一次采访可是正儿八经要上电视新闻的。
彩排结束,姜缘回到了酒店,陆清歌则是直接回了家。
车辆抵达彩排现场,因为今天是最后一次正式联排的关系,现场显得尤为热闹。
由此,从而达到了掩盖姓名的效果。
那就是都与阿姆斯特朗案件都有所关联。
基本上大家看了都会说上一句死得好。
卡尔猜到这种设想之后,下意识地瞪大了双眼,这不能够吧?
顺着这个方向猜,卡尔终究也没猜出凶手会是哪几个人。
对方上车之后,刺死了服用安眠药的雷切特,然后逃离了列车。
一大堆信息中,杨超实习地反馈着《东方快车谋杀案》上市后的各方面数据,包括销量评分等等。
波洛经过思考又提出了启发性的几点。
此外,案发现场留下的线索中。
阿姆斯特朗案件发生之时,大家都悲痛欲绝,大家都决定一定要执行雷切特逃过的死刑。
此时,距离真相,只剩下了最后一章。
哈巴特太太承认了这个计划。
在故事的最后,所有旅客都聚集在了一起,波洛提出了两种结论。
今儿个好不容易等到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全本的上线,他倒要看看这最后的真相究竟有没有说服力。
真实身份揭开,杀人动机蹭蹭上涨,尽管对方坚称跟案件没有关系。
要布下这样的结构,在卡尔看来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量。
首先,列车上最开始的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明明是旅游淡季,却有着形形色色的旅客,住满了车厢。
上一次更新的内容,仅仅只有两章。
而且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的话,也匹配不了自己对于这本书的预期,卡尔继续翻页阅读了下去。
所有细微之处都这么严丝合缝地对上了。
但接着波洛与布克聊天却基本判定了对方有罪。
同时,也登上了好几个相关热搜。
老实说,在之前阅读完最新的更新内容之后,卡尔大抵是有些自闭的。
这样的结论,在阅读了整本书的读者视角来看,很显然,一眼假。
根据已有的线索分析之后,波洛给出了凶手可能不止一个人,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可能性。
考虑到第二天就要正式展开表演,所以在前一晚两人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活动,以保持自身的最佳状态。
这让卡尔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至少这一点与他想的没有偏离太远。
再搭配上《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种出乎意料的全员凶手的真相。
让卡尔有种心里暖暖的感觉,仿佛看见了灿烂的阳光照射在皑皑白雪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闪耀。
一瞬间,《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书在他心中就攀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卡尔久违地登上自己的社交账号,他决定要好好地吹一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