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报刊将近来发生的重大事情盘点了一下,给大家做个日志。
第一件是华夏国领导,出访欧洲,与几个国家达成协议,将实施某某计划,届时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件是某某地方,抗拒拆迁,竟至酿成灾祸,导致一人**而死,三人受轻伤。影响恶劣,已有数位官员下马。百姓情绪激荡,正安抚中。
第三件是某某巨商,死在自己的车里,喉咙为人割开,血流满衣。钱财也被席卷一空,凶手不知是谁,尚在调查中。
第四件是张若虚身份曝光,便是张斯!
第五件是……
……
按重要的程度,个人的身份实在有些细小,不该那么引人注目的。而观众的焦点,却集体转移了过来,与领导人的出访,或是凶杀案件相比,他们仍感觉这才是精彩的。
消息来自《扬子报》,有人称看过《射雕》手稿,正是来自张斯。
接着还有一连串的推理,因为众人猜测的年龄,本来在四十岁左右,后来连载《明朝》,才稍稍降低了些。以那次郦清,雪伦的论战来看,张斯曾说过,张若虚是他极为熟悉的,加上又是桃源人,便不难逐个去寻找。
最先猜测的是余德水,这位神奇的小铺老板。
他的年龄与学问,与作品的气质十分契合,但余先生曾说过,并不认识张若虚,只是看过《射雕》,倒是一本不错的书。
也有人想到张相文与谢敏振,情况与上面大抵相同,都被否认了。而以两人的精力来看,确实也不大符合。
至于其他人,一来与张斯关系并不近,二来才华也不足,就更不必说来。
毕竟是个小城,哪来那么才子?
《扬子报》的作者,从张斯给别人的信中,还有张若虚的文章中,渐渐寻出了蛛丝马迹。比如两人对张倩依的亲密程度,郦清对两人的态度,雪伦的反应……将所有的细节挑选出来,发现真的穿着了一条线。
而这条线,将张斯与张若虚系在了一起。
“倒是篇精密的文章,说的有理有据。”张倩依看了遍文章,点头称赞,过了会儿,皱眉说道:“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张斯自耳朵上取下红笔,在稿上勾画,说道:“笔名的起源,本是为了隐瞒身份,只是个写书的人,又非伤天害理,能有什么问题?”
张倩依说道:“我怕读者反应太大。”
张斯笑了笑,说道:“那也不会是什么坏的反应,不过是两个人变作了一个人,是张若虚配不上张斯,还是张斯配不上张若虚?”
张倩依说道:“自然是相得益彰。”
张斯耸耸肩,说道:“这不得了。”
张若虚的名气已经极大了,虽然属于一种沉默的状态,而静止謝ing交越厚,看小说的人没有几个不晓得n湎赖亩琳哂胱骷遥已将他看成“盟主”,虽然还有些争论,只待再出一本书,基本便能坐实了�
而影响所及,不单大陆,即是港台,南洋一代,也是名声日隆。前次还有香江作家发信,想邀他前去一会,切磋切磋。
张斯的名声不用说,而且还处于一种外露的状态,华夏无人不晓。
将两人合二为一,自然是楼上加楼,更高一层。这种极富传奇性的转折,粉丝们惊讶之余,定然万分喜欢。
张倩依摇摇头,说道:“说的这么真切,我老感觉有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