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就是李砚了。
“你懂得印刷之术?”
李砚站起来:“这应该是我问你才对。你是如何得到这……惊奇的印刷之术?”
“这个嘛。”
“我见到了你说的月刊《小洞天》,前后不过一两月而已,竟在短短一两月内,印制出一册书来!上次你给我说时,我表面没说,心底却是不信的,印制之术,我尚且懂得一二,不说多,皮毛总是知道些,想要在几个月内印制出一册书来,起码得耗费上百人,每人每日的雕刻,花费不少钱,才能完成模板的印制。按照你所说,想要每月,每月,是每月印制一次,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你是故意来……”
“我非常好奇。我觉得不可能,可是……”
“可是什么?”
“不知为何,我隐隐觉得,又是可能的事。”
“为什么?”
“因为你。”李砚拿了一个字块,翻转过来,摁在了他的衣袖上。
他走向一侧。
直到院子中央,才停了下来。
阳光之下。
衣袖纸上。
一个字交织在金色与银光之中。
那是一个“柳”字。
李砚转过头来,半张脸在阳光之中,像是戴上一层薄薄的金色蝉翼般的面纱。
他继续说道:“你可知,这有多重要。”
“你说的是活字印刷术?”
“这叫活字印刷术?”李砚面带笑意,朝她走了过来:“还有月刊的那种书。”
“线装书。”
“线装书。”他跟着念了一遍,将手中的模具放回去,又拿了一个起来,还是摁在了衣袖上。
从隋唐的雕版印刷术到北宋活字印刷术,期间,经过了几百年,即使如此,印刷制品并不常见,哪怕是到了清朝,手抄本的数量至少在50—70%。
“开机费”贵,使得印刷量少,另一个就是“成见”。
活字印刷需要排版,排版就需要师傅识字,大多数识字的都是文人,文人的出路之中较差都是去私塾,很少有人会放下身段去工坊排版。
像学堂,一般夫子是不会去那里教学。
即便只是教孩子们认字。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却没有大范围推广,高效率提升,以推动文学的发展,原因有太多,而她目前能办到的就是整出活字印刷,再将其运用在月刊上。
每本月刊上都有邀请投稿,以及次月给出稿酬的说明。
像东洲和江州两地,陈志诚每月都会去,那边的学子同样可以领取到稿酬。
给钱——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
有人瞧不上,有人要吃饭,就一定抓住这根稻草。
活字印刷暂时用的是较硬的木材,她正在寻找材料,会不断改良,直到找到那种合适的泥胶。
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
基层学子们,最能感受到这种印制品的好处。
如果以低价——借书的费用,就能买到一本书,寒门子弟他们会更倾向于这种印刷品。
很多事情,她并没解释。
有人却自个儿琢磨透了。
譬如,面前的李砚。
“你知道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