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大笑:“等到了你就这么跟德王说?”
余柏林一本正经道:“这不是很好的理由吗?”
曾毓继续笑道:“这借口的确不错。但若德王问为什么不早点画?”
余柏林道:“画龙点睛,那点睛都要最后才点。这幅画的灵魂之处就是德王的肖像,自然要留到最后画。”
曾毓道:“谁知道画到最后,时间隔得太久,忘记德王相貌了?”
余柏林道:“是啊,谁知道画到最后,时间隔得太久,忘记德王相貌了。”
两人说罢,相识大笑。
旁边护送的、已经升任金刀卫千户的刘溥心里想,一定要把这话原原本本的告诉德王,好嘲笑他。
至于之后会被会被德王暴揍……哦,显然这也是个图一时痛快不记打的人。
两人说笑一番之后,余柏林还真将画卷收起来,没再临时赶工。两人都拿出画纸,路上看着什么景致好,便记下来,等到了驿站,就画出来。最后零零散散,积攒了不少画作。
最后两人将画作草稿集合在一起,重新一起合作进行艺术加工,共同画了一幅风景画作。从城市一路到乡村。
这一副后世被称作《大晖盛景》的长画卷,被藏在国家博物馆,是全华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瑰宝,成为后世历史学家研究晖朝这一华国鼎盛并历史重要转型点时期风俗民情,最有利的证据之一。
而因为这一次协同作画,以及在北疆乃至以后多次同僚的缘分,余柏林和曾毓成了后世某文化公认的官配之一,甚至一些有同性暧昧的电视剧中,也常常描写两人惺惺相惜,各种求而不得。
曾毓也从现在的四十来岁儒雅大叔变成了和余柏林同样的二十岁的俊朗少年。
可怜真正的官配封蔚同志,他和余柏林之间的亲密却被当做余柏林“身世”的证据之一,虽然在某些小众文化心中也算是官配。但在大众研究心中,血缘关系这一层禁忌是不可逾越的。所以他和余柏林的感情在官方作品中,永远是兄弟情深,并且……咳咳,暗中支持余柏林和曾毓。
若封蔚在现代活过来,肯定得气死过去。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虽然后面封蔚见曾毓和余柏林很投契,但和余柏林投契的读书人又不止曾毓一个,曾毓还是个有妻有子的四十多岁大叔,封蔚一点危机感都没有。
顶多抱怨他们两合作作画中没有他的肖像而已。
余柏林和曾毓这两个读书人,一路将赴任的跋涉,变成了开阔心胸,增长眼界的游历。
护送的金刀卫不由心中佩服。这才是他们晖朝顶尖的读书人,和那些迂夫子完全不同。
而且余柏林和曾毓也不是弱鸡。余柏林武力值自不用说,金刀卫提起余柏林的名字,身上就有些疼。曾毓作为传统世家出身,也不是只读书的文弱书生。其秉承了华夏读书人上马能打仗,下马能作诗的优良传统,虽然比不过余柏林,但若是遇上匪寇,也有一战之力,并不会拖后腿。
两人又都各自有各自为人处世的准则,不应金刀卫的“名声”,就额外对待,让金刀卫与其相处的很舒服。
渐渐地,金刀卫众人也对曾毓亲近一些。刘溥更是仗着和余柏林有旧,经常到余柏林车上蹭吃蹭喝。
不知为何,余柏林车上总有新奇的吃食。
有时候,刘溥还会厚着脸皮朝着同样来蹭吃蹭喝的曾毓讨要画卷诗作。
曾毓可不会白白给他,两人一般都会来一局棋,或者是在驿站休憩的时候比赛投壶之类,要刘溥赢了他,曾毓才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