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天差地别,在百姓口中,他就是个昏君,喜怒无常,翻脸无情。
这位昏君做的事情也很有意思,他将莫颂年召回京城,并没有夺他的权,而是大肆封赏,又为其指婚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大臣之女,这等情形哪怕是最正直的大臣也感到了一丝不对劲,这样赏下来,征西将军已快要和皇帝平齐了。
时时劝日日劝,甚至连后宫都明里暗里地劝,帝王好像终于听进去了,他邀请莫颂年一起去军营玩耍,然后趁此时机迅速地抄了莫家满门。
大臣们:“……”心塞,再也不想理这个神经病了!
到此,万事俱全。莫颂年有民心、有军权、有造反的理由,终于大军逼宫,一杯鸠酒,结束了江旭文的统治。
表面看起来,的确如此。
而在暗地,故事里还隐藏着另一条线,皇室秘闻、血雨腥风的另一条线。
太后李氏,即为当年的李妃,她和莫将军本是对心心相印的恋人,却被对其惊为天人一见钟情的皇帝生生拆散,一入宫门深似海。
但在进宫之后,她和恋人并没有断了联系。
皇帝对她所求无有不应,宠爱至极,入宫半年后,李妃有了身孕,产下一子,皇帝欣喜若狂,封李妃为后,其子为太子。
这个太子,就是江旭文。旭是皇帝取的,喻指旭日东升,饱含期望和祝福,文是李后取的,她本就是个文采出众的才女,也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这一点。
看着奶娘怀里小小的婴儿,李妃终于露出入宫以来第一个不带忧愁的笑容,如云破月来,满室生辉。
想必各位看官都猜到了,江旭文实际上应该叫莫旭文,而莫颂年,本该叫江颂年。他们是一对兄弟,同母异父,出生时辰也就差了那么一点,留在将军府的那个是哥哥,留在宫里的那个是弟弟。
十五岁登基的江旭文很快知道了这一切,是太后李氏亲口告诉他的。
在母亲殷切的目光下,他震惊、惶恐、怀疑,如同天塌地陷,最终仍是接受了事实,和亲生父亲相认,也辨出了这男人眼底的野心。
——年幼的帝王心中的一部分,在此时腐坏。
有些事情,天真的李氏不知道,江旭文知道。先皇并非死于急症,而是死于中毒。凶手是谁,也不必言说。
二十岁江旭文加冠,这世上最后一个不求回报真心疼爱他的李氏病重而死,从那一刻开始,皇帝彻底坏掉了。
他提拔阿谀奉承的小人,他对官员的中饱私囊视而不见,他任由死谏的大臣血撒宫门,只是凉薄一笑。
他喜好微服私访,喜好华服美人,喜好梨园戏曲,直到有一日西方大捷的消息传来,他想,为什么不自己编一出戏呢?
——一出大戏,与天下人共赏。
影片的时间线从莫颂年回京开始,此前的背景会穿插在众人的谈论和回忆之中,除了莫颂年和江旭文这两个重量级男角色,女角色也有两个戏份较重:一是江旭文指给莫颂年的妻子,一个完全有资格做皇后的女人何思晴,温婉秀丽,如花解语;一个是江旭文后宫之中的宠妃赵倩彤,飞扬跋扈,娇蛮任性,常欺压其他嫔妃,看似深爱皇帝所以乱吃飞醋,实际是亡国公主,来自在先皇时期被莫将军灭掉的一个小国。
在修改前的剧本里,喻书试图把李后塑造成一个野心勃勃但又才干不足的女人,用她的温柔和身份控制江旭文,让小皇帝彻底离不开她,因而在她死后,江旭文才会失控,做出种种昏聩之事。
牵强且复杂,要通过回忆来体现一个如此心机深重的女人,无疑给影片增加了难度,若是观众没有瞧出这一点,便会看得莫名其妙。
而在剧本修改后,李后的形象单一化,却也极大地丰满了江旭文这个角色,让矛盾更深重、情节更紧凑、剧情也更富有张力,扣人心弦。
国仇家恨,风雨飘摇;铁血柔情,宫闱秘史……妥妥大卖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