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高僧又算出瑾安郡主蒙难,不忍谢楝夫妻因失女而伤心欲绝,且谢令月生死劫已过,这才放人下山入世,侍奉于双亲前尽孝,因而,谢令月实则是魏国公谢楝真正的嫡长子。
本就在山上学了不少课业与武艺,下山后谢令月看出谢家面临的困境,便背着双亲重新为谢家筹谋出路,才有了如今的雍朝;谢令月也解释过,他本不染红尘,自然不在意谢家对大宣的忠心耿耿;只知家族即将倾覆,既然谢家人的风骨不允他们背叛大宣,那谢令月就重新开疆拓土。
这一说法令天下人恍然大悟,并未引起任何怀疑与揣测;古代莫说权贵之家,便是寻常百姓家都信命理之说;何况谢令月还解释说他出生时便命悬一线,唯一的嫡长子,魏国公夫妻如何小心谨慎都不为过。
且,如同魏国公夫妻这般,将病弱的孩子送到佛门或道门抚养以求平安顺遂的,大宣的权贵之家很多都做过,并不算稀奇;不说还有之后谢楝的补充,大抵是谢家人征战过多,嫡长子出生就病弱,按照高僧的说法是化解谢家人的杀戮之罪···如此,为了谢家嫡脉唯一的嫡长子,便是拼着帝王疑心,也想求这孩子平安,想必中山王泉下有知亦不会怪罪。
有了谢楝的这一番解释,便是大宣百姓心有怀疑,念在大宣曾经的战神,中山王谢达昌的功勋,还怎么忍心非议谢家人;别忘了,大宣能有如今的安稳,谢家人居功至伟,何况谢令月之所以在漠北另寻出路,不也是大宣皇族容不下谢家么。
按照谢令月这不声不响三年就统一漠北的能耐,若是他剑指大宣又当如何,大宣百姓还有如今的安稳日子?
莫忘了,谢令月是在山上佛门长大,不会有谢家人那般对大宣的情义,怕是在他心中,大宣与漠北别无二致;可他却出于孝道,并未对大宣做什么,反倒在漠北为谢家另辟天地,大宣百姓还如何责难。
三年前瑾安郡主在大宣京都遇刺身死之事,可也是大宣皇族之过,若不是太子与蜀王争权夺利,怎会有瑾安郡主遭逢意外;当时京都百姓都记得魏国公夫妻是何等的悲痛欲绝,如今人家的嫡长子回家,怎的,大宣皇族还有脸皮计较魏国公当初的隐瞒之罪?
便是想计较,谢家已是今时不同往日,成了雍朝皇族,还怎么计较,难道想挑起两国战火不成?
大宣能不能经得住雍朝的铁血骑兵还是未知,听闻雍朝武备乃是当今之最。
如此···除了几个之前就知情的,竟是无一人将雍朝的开国之君谢令月与瑾安郡主想到一处,都认为谢令月就是瑾安郡主的同胞兄长。
也是因为这些缘由,大宣百姓少有非议谢家叛国的;至于雍朝百姓,那就更不必提,谢令月这位开国之君在他们心中就是神明,为他们带来改天换日的生活,谁会揣测自己的神明。
也就只有大宣皇族与权贵因为对谢家人的惧怕,背地里痛骂谢家忘恩负义,竟是能判出大宣;完全忘了皇族是如何防备与对待谢家,更忘了景昌帝时谢家被关入北镇抚司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