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好消息,桓冲桓豁先后来信,明示联手之意。
收起书信,桓使君信步走到廊下。
遥望天边乌云,只等春雷炸响,大雨降临。
第一百七十七章角力
季春时节,姑孰常见细雨,少有晴日。
王坦之奉天子命抵姑孰,征桓大司马入朝。不想入城三日未见正主,第四天终于得见,话说不到两句就被打发走。
“官家厚恩,温感激涕零,故当镇姑孰为官家解忧。”
乍一听,此乃忠君爱国之言,仔细一想,王坦之又觉得不对劲,很不对劲。
回到客厢之后,王坦之挥退婢仆,面对摊开的竹简,回忆见面时的每一个细节,越想越觉得奇怪。
自始至终,桓大司马没离主位,甚至动都没动一下。闻天子之意,仅坚辞一句,其他都是郗超代其出言。
桓元子固然跋扈,但也十分注重名声,不会故意留人话柄。如此慢待于他,是真的有恃无恐还是别有原因?
可惜桓温镇姑孰以来,实行雷霆手段,王敦留下的人被逐一拔除,琅琊王氏都没法探明大司马府的情况,何况是太原王氏。
王坦之想了许久,脑中闪过数个念头,每当有几分把握,又立即被推翻。实在得不出答案,只能暂时压下,决定不在姑孰久留,尽速动身返回建康。
这里的情况太奇怪,奇怪得有些诡异。
直觉告诉他不要打探,最好当做什么都不知道,马上出城走人。至于桓大司马不应天子召唤,如实上禀即可。
桓元子不入建康,对自己利大于弊。
对王坦之来说,同褚太后打交道,远比和桓温掰腕子要得心应手。
无论褚太后背地里打着什么样的算盘,请司马昱立皇太子,终归符合大部分士族的利益。若是遵天子旨意,征桓温入京辅政,皇太子之事不能成,局面会变得更乱。
王坦之和谢安有过一番长谈,桓温野心昭昭,天子病入膏肓,面对这种危局,所行的每一步都需谨慎。
如能立下皇太子,则皇统后继有人。桓温真要起兵,大可联合郗愔,以北府保卫建康,击退来犯。
“即便是前门拒虎后门引狼,终归能缓和一段时日。有喘息之机,总能想出办法。”
从立国开始,东晋皇室就在士族、权臣和外戚的夹缝间求生存。朝堂的权柄在后者之间轮换,少有真正握于天子之手的时候。
如今西有桓温,东有郗愔。朝堂上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建康士族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若非实在没办法,王坦之压根不会奉旨前来姑孰。
想到这里,王坦之的嘴唇抿成一条直线,喉咙间似堵住石子,嘴里更有一丝苦味。
“罢。”
桓温不应召入朝,短时间内,郗愔有七成以上的可能继续按兵不动。这对建康乃至台城都是件好事。如能把握时机,必可劝官家立下皇太子。
只不过,真要立两个奴婢所出的皇子?
王坦之锁紧眉心。
东海王固然不可,武陵王、梁王、淮陵王皆有后嗣,且为王妃和夫人所生。生母虽非高门,到底是士族女郎,从哪个方面看都尊贵过昆仑婢所出的奴子。
然而,褚太后的意思,不是司马曜就是司马道子,势必要立其一。如果另举他人,时间来不及是其一,另一方面,宫中和朝堂必将有一番拉锯。
王坦之深深叹息。
忆起同谢安的长谈,阵阵酸楚涌上心头。
为家、为族、为国、为民。
西院中,司马道福见过幽州来人,命婢仆撤去屏风,想到对方话中的暗示,用力攥着衣袖,很有些举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