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须知,身在其位,当谋其政。
在朝堂之上,若是仅仅低调沉默,说不准又会被人当成软柿子,弹劾尸位素餐,德不配位。
所以,一方面,他们需要低调,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实打实的政绩压身。
现在,机会来了!
毫无疑问,整饬军屯,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重大的政务,一旦办成,那么,就是实打实的政绩,这恰是项文曜和李实二人急需的。
而且,有于谦这么一个七卿重臣顶在前头,他们只需好好办事,多余的压力,自有于谦顶着。
更妙的是,历来但凡是这种能够傍身的政绩,基本上都是要得罪人的。
就如周鉴,他为何能够声名鹊起?
还不是因为不畏“权贵”,连工部尚书之子都敢秉公执法。
但是,得罪人往往是有风险的,在根基本就不够稳固的情况下,若是得罪错了人,仕途立时走到终点都有可能。
然而这次不一样,清查军屯,触动的是勋贵和边将的利益。
要得罪,得罪的也是武臣。
当然,话说回来,大明的军屯废弛至今,俨然已经成了一大块肥肉,要说里头只掺杂了武臣的利益,文臣丝毫都没有动,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谁叫一场土木大战,文臣上上下下被彻底换了大半呢。
原本和勋贵交好,在边境军屯当中有所牵扯的重臣,都栽在了土木堡,新上任的老大人们,方才一年多的工夫,哪来得及伸手。谷
文臣和勋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臣是生时荣华,一旦人死了,那么门庭也随之败落,直到有新的后辈再进入朝廷。
但是勋贵不一样,勋贵死了,爵位仍在,多年因各种姻亲关系积累的人脉还在,自然,利益也就还在,所差别者无非大小而已。
所以,这次清查军屯,毋庸置疑,触动的必然是勋戚武臣的利益。
大明文武泾渭分明,若是这帮武臣敢因此而针对他们,那么,自有文臣的大佬出面挡下。
对于项文曜和李实来说,简直没有比这桩事情,更为他们量身定做,能让他们倚为立身之本的事了。
所以,可以想见的是,到了兵部之后,他们必然同样会全力以赴,帮助于谦将这件事情办的漂漂亮亮的。
从在朝堂上力挺于谦,到精心配置兵部的侍郎,郎中等官员,只要稍一细想,便处处可见天子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几乎可以堪称是给了能够给的最大支持。
所以,想要阻挠这桩事情落实下去的人或者府邸,自然也是要好好的掂量掂量……
如果说这场朝会上,还有什么遗憾的话。
那就是某朱姓阁老逃过了一劫,作为在朝堂上率先掀起党争的急先锋,经过这场朝会,朱鉴在朝中的名望声誉已经一落千丈。
从一个为朝廷赴汤蹈火,孤身深入敌营迎回太上皇的有功之臣,变成了沉迷官位,依仗功绩只知争权夺利的小人。
虽然明知道内阁最近的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索,但是,还是有老大人忍不住将怨气发在朱阁老的身上。
要不是他一天天的在内阁和俞次辅呛声,天子也未必就会在这个时候,出手收拾吏治。
官场之上,谁家没有个末学后进,门生故旧,在官职出现空缺的时候,向朝廷直接举荐,一向是老大人们提携后辈最好用的手段。
但是如今,因为你朱鉴的一己之私,让吏部拿到了被举荐官员年考之权。
如此一来,老大人们之后再举荐人才,自然是要慎之又慎,毕竟,一个弄不好,说不定好心办了坏事,举荐反而害人。
更不要提,如今天子对此事如此重视,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未必在心里就不会记一本账,牵连到举荐人之后的仕途。
所谓墙倒众人推,尽管,党争是朱鉴掀起的,但是牵连到举荐之人的却是于谦。
但是,老大人们不管,就怪朱鉴一个人!
毕竟,于谦背后站着那位,如今可不好惹,所以,只能让朱阁老来承担这一切责任了。
反正,也没冤枉他!
于是,下朝之时,朱阁老明显感觉到,有不少人在背后议论他,而且望着他的目光,都带着轻蔑和不满。
朱鉴站在文华殿外的广场上,感受着背后的这些目光,袖袍中的拳头不由紧紧的攥了起来。
他这一辈子,虽然不说是顺风顺水,但在士林当中,也颇有清誉。
然而如今……
长长的吸了口气,朱鉴回身望了一眼堂皇的文华殿,转身便朝着宫外行去。
文华殿中。
廷议散了,朱祁钰也回到后殿当中,坐下歇息了片刻,接下来,还有经筵讲读,所以实际上,他能够休息的时间很短。
在榻上抿了口茶,将刚刚发生的一切都在脑中过了一遍,睁开眼睛,朱祁钰便瞧见,成敬有些欲言又止。
“怎么,可是觉得朕刚刚处置的有何不妥?”
虽然朱祁钰问的轻松,没有责问之意,但是成敬却立刻低下了头,道。
“内臣不敢,只不过,有一事,内臣心中确有疑虑。”
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scriptgtread_xia()/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