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然。”得到孙康的保证,目的达成的蒋飞燕心头稍定。
......
“魏无羡的进兵策略没问题,很合理。”
秦军进入攻击位置,暴露出兵力部署与战术意图后,赵宁不以为意地评价了一句,“不过没什么用。”
赵逊笑呵呵地道:“若是换一种情况,他这个策略大概率会实现,但碰到革新军队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就当下而言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魏无羡领兵作战并重用军中的魏氏子弟才是关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赵宁不像赵逊那么乐观,不过他也同意对方说的拭目以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有等事情发生了才知道。
赵宁就呆在蒲州前线,随时接收来自前方的战报。
同光八年九月初三,魏无羡指挥麾下三个师由南向北进攻官东城,意图一举击溃晋军在河西的最强战力。
反抗军二十一师据城而战,在装备火力与修行者战力的优势下,击退殿前军数次进攻。
同日,秦军三个师自西向东对京兆府华原县、富平县发起包围攻势,其中华原、富平两县县城各自受到两个旅的秦军重点突击。
日前抵达前线的方闲率领两县河西军主动撤出县城,转入乡野运动,秦军随之克复两县县城。
依然是九月初三日,秦军三个师进攻坊州,夺取宜君县县城。
魏无羡大肆宣扬己方胜利,褒奖领军作战的魏氏将领。
九月四日到五日,秦军拉网式出击,河西军全面后撤,秦军每到一处,无论乡村还是城池皆不见河西军踪影,再无明显战果。
五日夜,魏无羡召集众将军议。
军议上,作为参谋的魏顾北提出:
“这几日我们全面进击,却连晋军的影子都没看到,据当地的百姓说晋军在我们抵达之前就收拢人手,做好撤退准备了,如今看来他们是知道我们兵马众多,明白不敌,故而只能选择回撤。
“黄河分割东西,我们过不去,晋军大队人马也过不来,他们在这里的兵力有限,小打小闹还成,大规模决战力有不逮。
“再者,他们之所以扰乱河西,不过是为了策应正面战场,现在我们大军回防,蒲津关、函谷关的晋军压力大减,这里的晋军目标已经完成,留下来战斗只会白白送死,没道理不见好就收。”
这番论断符合近日见闻,也符合实际情况,众将纷纷赞同。
有人紧跟着提出,之前的拉网式包围推进太慢,如果晋军打定主意要跑,这样进击只怕是追不上,建议继续发挥精锐部队突进的战法,直奔黄河西岸而去。
魏无羡不置可否,但耐不住众将意见一致,因为没有坚实的反对理由,遂同意了这个建议。
但在哪些部队率先突击的问题上,魏无羡与众将产生了分歧,明面上大家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根子上还是魏氏子弟出战亦或世家子弟出战的问题。
现在众人一致认为晋军要撤,大战是没得打了,但克复地方的功劳仍在,谁率先向前谁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城池,白捡的军功没人不想要。
先前魏氏将领已经夺取了不少克复城池的军功,现在轮也轮到世家们了。
魏无羡无法违逆众意,只能调世家子弟为长官的部队为突击部队,他再三叮嘱不可轻敌,要稳扎稳打配合大部队向前,以防万一。
这番叮嘱或许符合战场形势,但在世家子弟们看来就是魏无羡不想他们立功太快太多。突击部队不突击,反而跟大部队一起行动,那能有几个功劳?
九月初七、初八,秦军加速推进,突击部队没有遇到大规模晋军,于是各部为了争功开始肆意冒进。
九月初八,秦军包围圈不复严整,突击部队甚至不再以旅为单位向前。
眼瞅着黄河西岸就在眼前不远处,战争即将进入尾声,当日,一路克复了一些城池土地的突击部队将领,为防魏无羡把他们换下去,将收复郃阳、韩城等要地的大功留给魏氏子弟,遂连夜进军。
世家们要跟魏氏争权,世家内部同样互相竞争,现在谁都不想拉在后面,谁都想快别人一步。
是日夜,两路秦军的六股团营级突击部队,有四股在野外遇袭。
河西军的伏击出其不意且声势浩大,战斗兀一开始便摆出了全歼秦军的架势,退了一路憋了一路的战士们在先锋队的带领下,无不争先恐后奋勇杀敌。
突遭敌人伏击,秦军在意外的同时无不大感惶恐。
四股遇袭的秦军陷入苦战,没有遭遇河西军的两股秦军则是被吓得心惊胆战,根本不敢在黑夜中冒然支援友军,生怕自己前面也有埋伏圈的他们果断回撤。
战斗在天亮前落下帷幕。
此一役,四股遇袭秦军基本全军覆没,逃回去的将士寥寥无几,其中两股为营级兵力,另两股为团级兵力,加起来损失了三千多人。
相比之于十五万大军,三千人的战损不算什么,但这一战却给了争功冒进的秦军当头一棒,让他们再也不敢擅自向前。
秦军猪突猛进之势遂止。
第一二七六章 只身西去
当然,魏无羡召开军议的时候,众将并不是都认为河西军就没打算走,而是觉得自己追上了对方,对方不得已伏击冒进部队,从而为自己渡河争取时间。
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少。
河西军拢共就那么点人,说他们想跟秦军死战那明显不能取信于人,而且对方要是想战先前就不该撤,如今地方丢了大半突然想往回打了,那不是奇葩是什么?
但是很快,持这种观念的秦军就被狠狠打了脸。
九月九日,秦军后方多条补给线遇袭。
一开始,众将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不够,但到了九月十日、十一日,随着遇袭的后方部队越来越多,敌人出动的战斗力量越来越大,甚至有团级部队伤亡惨重,他们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