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以前做闺女时,你大姨母没少照看我,带着我们读书做针线。也是她遇人不淑,你大姨父一门心思科考,败光了家产,把你大姨母的嫁妆也用光了……你说,我过继一个怎么样?”
“娘,千万别!”杨妡急忙阻止她,“大姨母家最小的孩子都十一二了,怎么养都养不熟。而且,咱家还有三哥,别说祖父祖母不同意,就是父亲也为难。您要实在怕没人养老,我留在家里伺候您。”
张氏瞪她一眼,“留在家不成了老姑娘?我就是随口说说,没这么打算。”
杨妡犹不放心,叮嘱道:“想想也不成,往后还是少往大姨母这里来,最多逢年过节让吴庆送几两银子……也别太勤,养刁了胃口你哪天不送,说不定还落得埋怨。”
“你大姨母不是这样人,以前做姑娘,家里买了料子,你大姨母都是先紧着给我们做衣裳,有了好吃的,也是紧着我们吃……一看到她,我就想起从前的日子。”
杨妡没有这种体会,前世是孤零零一个人,这几个月就跟杨姵处得好,想起杨姵,杨妡松了口风,“那就救急不救贫,要是她家有急用自然要接济,如果还是为了科考应付生活,那就别管。这二十多年,光大姨父用掉的纸笔估计就能置办一处大宅院了……这人总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张氏没作声,靠着车壁微阖了双眼。
杨妡明白,她又被大姨母戳中了伤处,没有儿子傍身总归硬不起来。
好在张氏并非死钻牛角尖之人,只苦闷了小半天,第二日便精神抖擞地与钱氏一同接待来串门的亲朋好友。
杨妡怀疑杨远桥夜里肯定许了什么好听的话,可也只是怀疑,她可不好去打听张氏的房里事。
人来人往地热闹了几天,就到了上元节。
杨府的规矩是正月十五吃团圆饭,正月十六阖家出门赏灯,今年也不例外。说是阖家,其实也就小一辈的姑娘少爷们愿意出去。
灯会就在东安门外,离杨府不远,乘马车才一刻钟的工夫。
等她们到达金鱼胡同时,魏家人已经到了。
跟上次庙会时一样,姑娘们各自结成伴,由少爷们陪同照顾。
只是这次杨峻没在,杨姵悄悄告诉杨妡,“大哥吃过饭就出门了,娘说一准到卢家门口等着了。”
杨峻未过门的新娘子是太常寺寺卿卢有为的孙女。
上元节是难得的,准许男女见面的好机会,杨峻肯定不想错过。
杨妡心知肚明,偷偷笑道:“说不定待会能看到大哥和……大嫂,可得好好敲他一笔。”
正笑着,见魏璟优雅从容地走过来,“别人都走了,咱们也快过去吧,免得好看的花灯都被他们抢了去。”
杨姵连声应好。
杨妡回头看诸人果真三五成群地往灯会那边过去,也便没有异议。
穿过金鱼胡同,迎面一座两层楼高的灯塔扑面而来,上面挂着大大小小各式各色足有上百盏灯,璀璨绚烂,将周遭照得如同白昼。
灯塔下行人摩肩擦踵熙熙攘攘,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杨妡低声告诉杨姵,“待会儿要是挤散了千万别慌,你瞧见旁边的酒楼客栈没有,那里人多,别人不敢怎么着,你吩咐松枝或者许点银两给小二回府报信。要是挤不过来,就随便找个摊位许他们十两银子,让他们回府报信,那些人摆一晚上顶天也就赚七八两,来回跑一趟最多半个时辰,他们有银子得,肯定愿意……你身上带银子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