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官员不够用了
李治将三个儿子罚去自力更生,对外则宣称三人被罚闭门思过。
不过,三人并不在王府的消息,还是不经意间传了出来。
普通官员并不知道三人去了哪里,但宫里消息灵通的人,还是听说了一些风吹草动,知道皇帝曾罚三人在甘露殿外跪了几个时辰。
这些消息,也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罢了。
对徐孝德来说,却是连与人闲谈的空闲都没有。
因为他最近实在太忙了。
大唐自打下百济之后,将百济设立为熊津都督府,划分为十二州。
百济是农耕国家,行政机构原本就和大唐很像,由很多郡县构成,可直接将这些郡县改成州县,一点不费事。
这一点上,比当初打下吐蕃、铁勒、契丹都要方便很多。
百济这些划分的州县,全部都属于正州,由大唐直接管辖,官员由大唐直接任命,每年赋税,也和其他正州一样交。
当然,百济刚刚经历战火,民生凋零,百废待兴,想缴纳赋税,也没那个能力。
李治已经下旨,免除百济十年赋税,恢复民生。
这些问题都好解决,然而麻烦的问题是,百济的官员不够!
虽然李治确实任命了一些本地人为官员,但他们也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官员,依然要朝廷派遣。
百济原本那些扶余贵族、马韩贵族,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人,李治也不信任他们。
只有让大唐官员管理百济,才能让百济真正融入大唐,尽快成为大唐的一部分。
这一点朝臣们达成了共识。
可别人只用动动嘴,徐孝德却需要跑断腿。
最近这几年,大唐剿突厥、灭吐蕃、逐铁勒、亡契丹、割九州、如今又得了百济地。
无论名义上的土地,还是实际控制的土地,都大幅度增加。
新土地自然需要新官员去管理。
这些年来,李治不断扩充科举取仕名额,按理来说,官员应该只多不少。
可这些新土地上的官员缺口太多,导致大唐官员竟然不够用了!
不仅如此,这些新地方上的差事,官员们都不爱干,吏部每次调派官员,都要费比以往多几倍的精力。
就比如隼州的官员,到现在都没有补齐。
原本隼州只需要填补都督府的官职,可随着刘仁愿与隼州各令制国的首领谈判后,这些地方首领,都同意划分为大唐州县。
条件是州县官员,一半由本地人担任,一半由大唐派遣,共同治理。
如此一来,隼州都督府又多了一大批官员缺口。
然而,每当吏部在地方上挑选中某个官员,去隼州任职,那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拒绝赴任。
为了将官员们调派去隼州,徐孝德白头发都多了几根。
他特意向李治请旨,允许那些前往隼州的官员,多升几级。
比如原本是县丞,去隼州的话,可以直接干县令,原本是县令,就可以担任州司马。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很多人拒绝去隼州赴职,徐孝德无奈,只好将今年的新科进士,都分派去了隼州。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治理经验不足,都会让他们去一些稳定的县城,磨练经验,等第二个任期、或第三个任期,才会让他们去一些困难州县。
徐孝德也是没办法,吏部实在凑不齐去隼州的官员,只好让这些解褐入仕的新人,去隼州对付着。
新人有新人的好处,他们都有着一股子冲劲,意气风发,正想做一番事业,不会像那些老油条一样,习惯于趋利避害。
将这些新科进士派到隼州后,总算解决了地方上官员空缺的问题。
然而不等徐孝德喘口气,大唐又打下了百济。
这次官员缺口更大,熊津都督府嘴一张,就要八十名官员、两百名文吏。
徐孝德想死的心都有了。
国家打了胜仗,开疆扩土,举国欢庆,升职的升职,加俸的加俸,只有他们吏部官员,像苦哈哈一样,不断翻动着地方官员的名册,想着法子再找出一批人来,调到百济去。
他这次尽量找那些偏僻的州县,比如岭南、剑南。
这些地方上的县城,人口少,事情也少,有个县令就得了,可以把县丞调走。
他琢磨着,剑南、岭南也是偏僻地方,调几个县丞去当县令,主簿去干县丞,他们应该不会拒绝。
谁知,这些官员来到长安述职后,便找各种理由推脱,有的称病,有的说家里死了父母,要去守孝,把徐孝德气得不轻。
百济又不是倭国那样的海岛,不会因为风浪死在路上,不见得比岭南差到哪里去了,干嘛都不愿去呢?
徐孝德实在逼得没办法,这天清晨,来到甘露殿求见皇帝,准备向皇帝诉苦。
李治听说他面圣后,在正殿召他觐见。
当徐孝德苦着一张老脸,将他的困难说了后,李治笑道:“徐卿既有困难,为何不早点向朕说?”
徐孝德叹道:“老臣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会来打扰陛下,实在是……”
李治抬手道:“朕知道,徐卿一向任劳任怨,以前从未听你向朕抱怨过什么,这事其实要解决也不难,可开一例制科,选取人才,补充官员不足,卿以为如何?”
徐孝德喜道:“老臣赞同。”
制科是朝廷选择“非常之才”而设立的不定期科举,只要皇帝觉得身边人才少了,便可开制科,选拔人才。
李治来大唐这么久,还从未开过制科,此时若是宣布此事,朝野应该不会有任何阻力。
果然,三日后的常朝上,李治宣布开制科,立刻得到大臣们一致同意。
李治便命吏部在各州县张贴榜文,朝廷六月初十,在长安城召开制科,录取五百名人才。
这五百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年的常科,有官员认为数量太多,提议削减为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