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武则天献舞
平康坊,清风楼。
赵持满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边喝着酒,一边注视着对面春风楼三楼偏西的一扇窗户。
忽听“咚咚咚”的脚步声响,长孙诠快步来到二楼,目光一闪,很快发现了赵持满,大步走了过来。
“就知道你在这里。”长孙诠来到赵持满对面坐下。
赵持满忙道:“我见衙里没什么事,就提前下衙了,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长孙诠瞥了一眼对面的春风楼,沉声道:“持满,我年纪比你小,按理来说,不该说你。不过她毕竟只是个青楼舞女……”
赵持满低下了头,道:“您不必说了,我都知道。”
长孙诠沉声道:“昨日陛下下了一道旨意,要挑选一名使节,出使倭国。大兄和我,都希望你接下此事。”
赵持满微微一愣,道:“出使倭国?”
长孙诠道:“不错,陛下已经同意与倭人谈判,让倭人赔偿我们一笔战争损失。”
赵持满皱眉道:“我不明白,既然已经打了胜仗,为何不一鼓作气,灭了倭国,还要与他们谈判?”
长孙诠缓缓道:“我也问过大兄这个问题,大兄说了,倭国没那么容易打下,陛下心中必有长远之策。”
赵持满沉默了一会,道:“若是让我行军打仗,我绝无二话。可谈判这种事,并非我所长。”
长孙诠给他倒了杯酒,道:“大兄说了,陛下此次让官员自荐,正是为了挑选人才。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赵持满望着杯中酒,却没有做声。
长孙诠道:“大兄正在谋划,将你姨父调回长安,你若是能做成此事,必定对大兄的谋划有所助益。”
赵持满的姨父是韩瑷,当初长孙无忌被罢官,韩瑷和来济都被贬到地方。
这两人都是受长孙无忌牵连,故而长孙无忌对他们心存愧疚。
以前他有心帮他们,却也无能为力。
如今朝局出现转机,尤其是杜正伦的事,很可能让皇帝心态出现变化。
长孙无忌觉得机会来了,便想利用赵持满,将韩瑷调回长安。
赵持满聪慧之人,哪能不明白这中间的关系,却依然没有做声。
长孙诠望着他,道:“持满,你不愿意帮你姨父吗?”
赵持满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此事我可以答应,但我也有一个条件。”
长孙诠道:“你说。”
赵持满沉声道:“事成之后,希望小舅能帮我一个忙。”
“什么忙?”
赵持满侧头望着春风楼,道:“我想纳绛真为妾,希望舅父帮我去向母亲分说。”
长孙诠微微一愣,道:“你说的绛真,就是那个叫天水仙哥的舞姬?”
赵持满点头。
长孙诠皱眉道:“持满,她出身不正,你若是纳她为妾,必定引人闲话,这于你仕途不利。”
赵持满盯着他,道:“听说小舅当年犯错,导致河北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为做弥补,甘愿违背律法,谋夺朝廷税银,请问这种行为,对您的仕途有利吗?”
长孙诠摇头道:“我那是良心不安,跟你情况不同。”
赵持满一字字道:“她为了我,抛弃一切,不惜流落风尘,也要跟到长安,我若弃之不顾,这辈子也会良心不安!”
长孙诠怔了怔,沉默半晌,叹道:“你既执意如此,我也无话可说,我答应你就是。”
赵持满欣喜道:“多谢小舅。”
长孙诠望着他,道:“话说在前头,朝中官员,想要争夺这个使节位置的人可不少,你未必能够得到。”
赵持满目光灼灼的道:“还请小舅详细为我说明一下,有哪些人会成为我的竞争对手?”
长孙诠缓缓道:“目前去鸿胪寺毛遂自荐的官员名单中,一共有三个人,对你威胁最大!”
赵持满道:“哪三人?”
长孙诠微笑道:“第一人你也认识,禁苑狩猎时跟你交过手。”
赵持满目光一闪:“韦待价?”
长孙诠道:“正是他。第二人,名叫骆宾王,李敬玄的门生。此人是去年登科的进士,虽不是前三甲,却被陛下留在长安,在秘书监任职,说明陛下也很中意此人。”
赵持满点头道:“最后一个呢?”
长孙诠沉声道:“此人叫李峤,是永徽九年的进士,而且是第三甲,初授安定县尉,去年任期满,根据四年考评,升为鸿胪寺主簿。”
“此人言辞锋利,锐意十足,据说很受张柬之的赏识,又是鸿胪寺官员,大兄说了,此人最有可能被选中。”
赵持满沉思了一会,问道:“陛下挑选使节,可有什么标准?”
长孙诠道:“没有。两日之后,陛下会召所有自荐之人,入殿考核。”
赵持满深吸一口气,道:“小舅放心,持满定会全力以赴,争取到这个机会!”
次日一大清早,赵持满便去了鸿胪寺,申请出使倭国。
当天下午,下衙之后,他又来到姜恪的府邸拜见。
姜恪将他请入府中,茶毕,微笑道:“赵兄今日怎么有空,来拜访我?”
赵持满道:“你马上要离开长安了吧?”
姜恪道:“是的,明日就走。”
赵持满站起身,长身一躬,道:“赵某想请姜兄帮一个忙。”
姜恪一脸诧异的望着他。
两人皆出身天水,齐名于世。
因此,赵持满一直对他有竞争意识,两人以前见面时,赵持满基本上都没什么好话。
却不想,他今日竟会主动服软。
姜恪一向对他颇为佩服,过去扶起他,道:“赵兄有什么要求,尽管直言便是。”
赵持满道:“我想请教姜兄一件事。”
日升日落,姜府的书房竟然亮了一夜,次日清早,赵持满才告辞离开。
到了第三日,申时,申请出使倭国的十几名官员,都被带到了神龙殿。
殿内已经按照他们的人数,摆好了十几张桌案,仿佛科举一般。
众人落座之后,还真有内侍下发了试卷,让他们答题。
赵持满在卷案上一扫,嘴角微微上扬,正如他猜测,卷案上全都是关于倭国的情况。
他前天夜里,向姜恪请教了一晚上,问的正是倭国的情况,当即运笔如飞,很快将考卷写完。
一轮筛选下来,只留下三个人。
赵持满、李峤和骆宾王。
至于韦待价等人,因为对倭国了解不足,被淘汰出局。
三人在殿内等候,过了没多久,便听脚步声响,皇帝李治在内侍簇拥下,迈着大步而来。
三人拱手见礼。
李治走到龙椅上坐下,目光在他们身上扫了一圈,抬手道:“都不必多礼,你们刚才的答卷朕都看过了,以李峤答的最好。”
赵持满闻言,心中一惊。
他彻夜不眠,向姜恪讨教,竟然依然输给了李峤,由此可见,对方比他准备得更为充足。
李治接着道:“现在朕给你们一人一份空白契约,你们可以在上面写下我大唐向倭国提出的条件,谁写的最合朕心思,就由谁出使。”
王伏胜很快递给他们三份契约卷轴,三人各坐一案,研磨之后,却都没有动笔。
三人谁也没想到,皇帝竟会提出这么一个要求,故而一时间,都需要时间斟酌。
思索良久后,赵持满最先动笔,不一会,骆宾王和李峤也先后开始书写条约。
一刻钟后,三人都写好了条约,呈到了李治手中。
李治看完之后,眼中闪过一道亮光,原来三人提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苛刻,称得上狮子大开口。
然而这正合他的心思。
他目光最先看向骆宾王,道:“骆卿,你提出让倭人赔偿五十万两白银,五十万两黄金,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