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内阁、张居正内阁,两代内阁及六部衙署文武百官,都成了那戏台上的丑角。
自庄敬太子病卒后,围绕着裕王、景王,朝廷掀起了无数纷争。然而,裕王被废,景王逐国,让老臣们为之扼腕叹息。
但一部分朝臣以为,洪武旧事可能重现,圣上或会立皇孙朱翊钧为大明朝储君。
在听到皇后娘娘有孕的消息后,这部分臣子心就凉了半截,这封王就藩的提议再出,整颗心可谓是拔凉拔凉的。
不过,任谁也没有想到,这提议来自海瑞。
要知道,世子朱翊钧就住在海府中,在圣上首肯下,海瑞成了世子师。
如果世子能承继大统,海瑞就能成为帝师。
一时间,阁老、堂官们心里百味杂陈,不知道该怎么想,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海瑞站了起来,解释道:“阁老,此提议虽由我所出,但出自李王妃之口。”
没错。
亲手断绝世子皇帝之路的,不是海瑞这个师傅,而是李王妃那个亲生母亲。
住在海府这段时间,李王妃从海母、海妻身上,见识到了不同寻常朝廷大员母亲、夫人的东西。
那便是现实。
不是世间那些灰暗的现实。
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努力生活。
朝廷上下,任谁都看得出来,世子被册立为储君,乃至于登基为帝,可能已经不太大,准确来说,几近于无。
与其在海府,在京城,在圣上眼皮子底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压抑人性,表现得非常适合当皇帝的模样。
李王妃觉得,不如给世子一个快乐、健康、正常的幼年、少年。
王妃思考了很久,在闻听皇后娘娘有孕后,彻底下定了决心,让海瑞代她向内阁提出世子封王就藩的事。
闻言。
阁老们、堂官们顿感心闷。
在他们看来,生在帝王家,有点血性,就要有争心,为自己争,为天下争,哪怕结局往往悲惨,总要多一点责任和担当。
现在,还没有开始争,李王妃就代表世子降了。
群臣总觉得不得劲,好像一拳打在上,又好像一脚踩空,没什么伤,却就是难受。
“皇后娘娘刚有孕,是龙子,是龙女,尚不可知,世子封王就藩的事,是否议的早了些?”高拱接言道。
他不是不赞同世子封王就藩,但一切为时尚早,圣上终究年高,不是非议,或是其他,有一位龙孙在京城,无论出了什么事,都能很好的稳定下来。
张居正点点头,又摇摇头,望着其他人,问道:“你们呢?”
“次相老成谋国,不无道理。”阁老、堂官们齐声道。
大礼议之争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要是圣上归天,大明朝再出一位和当今圣上这样固执的皇帝,文武百官就活不了了。
张居正默了下,道:“世子就藩之事可以不急,但世子封王之事,不妨先行。”
不知为何,张居正心底对裕王一脉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不认同,嗯,认为裕王及血脉不太好,绝了皇帝之路也挺好。
不就藩,先封王。
高拱没有反对的理由,其他人也是如此。
那就要议王号,由于裕王王号是逼宫被废,违大逆,不适合再度启用,世子自然而然就继承不了其父的王号,只能另择王号。
在座都是饱读诗书之士,议个王号倒不困难,想来想去,定了“福”。
福字,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左侧是一“示”字,表示祭祀;右侧上方是“酉”(酒),下方是双手,象征双手捧着酒坛。
可见,“福”本是双手捧着酒坛跪在祭坛旁边,祈福之意。
此字,仿佛天生适合皇家,落福到世子头上,也寄托了这些位大臣的美好祝愿,福禄长久、厚德载福、福寿绵长、如天之福……众人连连称是。
张居正一边为世子书写着请封亲王的奏疏,一边道:“而第三件事,是关乎当今圣母,圣上老来得子,圣母功不可没,这于我大明朝有大功,圣母娘家出身贫寒,内阁议了下,想为圣母之父上个爵位,你们以为如何?”
依大明朝制度,凡亲、郡王妃父无官者,亲王授兵马指挥,郡王授副指挥,不管事。
但这里面,却没有皇后父亲的恩典,国丈爷到底只是个空头,除了内帑时不时有赏赐外,就没有别的了。
那些兵马指挥、副指挥职位,太过薄寡,要是照历代国丈的恩典,当封授五军都督府都督。
但是,本朝与历朝不同,军政已在分离当中,五军都督府即将改制重建,不归朝廷所辖,也不再是能养老、挂职的地方。
虽说军方诸将有不少人大字都不识几个,但那都是刀枪血海中拼杀出来,战斗直觉离谱到吓人,容不了国丈爷这个闲人。
依照循例,皇后在诞下龙嗣后,国丈爷便会封授策赏爵位,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王崇古一合计,干脆一步到位,直接封个爵,把国丈爷养起来算了。
值得一提的是,军政分离,不影响大明朝的爵位,朝廷、军方都认,具体的俸禄、赏赐什么,仍由朝廷负责发放。
军方只管军方的事,但为国立下大功的人,朝廷要负责善后工作。
海瑞毕竟是礼部尚书,起身说道:“这似乎不合规矩。”
张居正点点头道:“是不合规矩,等圣母诞子后,加赏取消,如何?”
内阁就赌圣母怀胎是龙子,这样一来,就和奖赏前置没有差别,等龙子降生,不再加赏国丈爷就是了。
事情还是那个事情,内阁灵活掌握了下。
海瑞不是迂腐的人,沉吟了下,就坐了下来。
朝中的“山”,刚峰都没有异议了,堂官们也就认可了内阁的提议。
但爵位几级,内阁原议的是封个侯,但遭到了堂官们的一致反对,只能退而求其次,封个伯。
伯名:嘉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