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礼自我安慰道:“早投降也好,至少能救活无数百姓。以今年的干旱程度,大夏必然又要闹饥荒,眼前这些农夫不知有多少被饿死。现在大明来了,组织农夫兴修水利,也算给了农夫们活命的口粮。”
他们一路来到兰州,穿过整个陕西,发现陕西这边同样干旱。
到处都在兴建工程项目,有的增筑城墙,有的修缮河堤,有的扩建官道,有的开挖水渠,有的冲凿深井……连续几年干旱,陕西百姓也扛不住了,家家户户都没啥余粮,官府只能以工代赈吸纳饥民。
靠着其他地区调来的粮食,支持陕西百姓渡过难关,顺便把陕西基建给认真搞一遍。
李仁孝自幼生在深宫之中,虽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也仅仅是知道而已。
李仁礼一路走来,却是看得震惊不已:“也只有中国地域广大,可以调来许多粮食赈灾。陕西如此严重的旱情,路边竟没有发现倒毙之人,还能趁机大兴土木实在难以想象。”
其实,今年的旱灾不是结束,明年才是最最严重的大旱之年!
西北百姓和大明朝廷,还得继续硬扛一年,集全国之力支援西北数省,甚至还要赈济大半个河南与山西。
小冰河期的气温已经见底了,此时的年平均温度比明末还低。
再熬几年就能开始回暖,接下来一百多年都属于回暖期,持续到历史上的元代中期才重新下降。
南涝北旱,南涝北旱……年年都南涝北旱!
幸好大明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在南方兴修水利,大量农田被强制性的退田还湖,失地农民直接被移民到缺人州县。否则真不知道该怎么扛过去。
“兄长,你看那边!”李仁孝指着远处的工地。
李仁礼朝官道的东北方望去,只见有一大明官员,在烈日下端坐于高台。高台上竖起巨大的旗帜,旗帜绣着四个大字:人定胜天!
李仁礼惊道:“怎能用这四个字?岂非亵渎天子乎!”
他们被押送到前方驿站,李仁礼忍不住提出疑惑。
驿丞解释说:“那四个字是天子御笔,赐给陕西抗旱总督。你们看到的高台上那位官员,便是陛下任命的陕西抗旱总督,去年就已经在陕西开府常驻。”
夜幕降临,暑气未消。
李仁孝站在驿馆的小院中,身边跟着两个看押他的军士。
不知何时,李仁礼走过来。
李仁孝似乎在自言自语,又似在跟李仁礼说话:“母亲自幼教导我汉学,父亲又请大儒传授我经典。我觉得自己已经懂得那些经义,可这些天一路走来,才真正知晓什么叫‘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李仁礼也精通《孟子》,顺着他的话背诵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施行仁政、轻徭薄赋,让百姓吃饱穿暖,晓得各种道理和品德。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国,也能让国中青壮拿着木棍,击败披坚执锐的秦楚虎狼之师。因为秦楚两国虽强,但他们常年打仗耽误农事,百姓不能好生耕种赡养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各自逃散,怎么能打得过吃饱穿暖的仁义之师呢?
孟子说,这叫仁者无敌!
李仁孝说道:“明国还没派兵来攻,我大夏的国都附近,定州、静州百姓就已造反。这是因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不能赡养父母,不能抚养妻儿。等到明国派兵来攻,这样的百姓被招募为兵,他们怎么可能愿意为国死战?所以两军还未交战,各路大军就望风而逃。”
“陛……贤弟聪慧,可惜生不逢时。”李仁礼忍不住叹息。
这位西夏的英明仁义之君,把西夏带入最鼎盛时代的皇帝,如今却是还没来得及施政改革,就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押付洛阳。
他只能在小小的驿站当中唉声长叹,用自己的亡国经验来印证儒家经文。
队伍继续前进,终于来到长安。
一位天使已经等候多时,跑来宣读一番圣旨,就带走大量西夏皇室、宗室女眷。
被带走的,主要是李干顺的年轻妃嫔,以及李察哥的数十个年轻姬妾。她们由于身份特殊,必须朱铭决定去向,现在是被带去赏赐给立功将士。
高级将领都有份,岳飞也将获得李干顺的一个妃子。
两位太后也被带走了,即将送去辋川谷,陪朱院长一起共度晚年生活。
朱铭才懒得管太上皇收不收,反正扔过去就是。老朱实在力不从心了,那就让两位太后做侍女,否则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安置。
李仁孝的皇后没被带走,但嫔妃也全部散去。
他小心翼翼打听生母去向,得知曹太后要去服侍大明太上皇,愤怒羞惭之余又有些庆幸。至少,这样安排没有太过折辱西夏皇室,也算是曹太后最好的归宿了。
离开长安的前一晚,李仁孝趴在被窝里大哭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