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深宫娇养实在太能变易心性了,又或者是先帝沉湎酒色而忽视了储君的教育,无论张太岳如何尝试弥补,皇帝在登基后都日益表现出了一个富二代纨绔该有的素质——傲慢自大、婪求无度、藐视人心,而在贪恋权势之余,表现出的心术手段,却尚不及先祖世宗皇帝的十分之一。
你坏也就算了,怎么还能这么菜呢?
这种被溺爱得又蠢又坏的纨绔是最可怕的,又想揽权又没有自知之明,往往会把桌子都给掀翻掉。对付这被皇权保护的纨绔也没有其他办法,往往只有一走了之——比如说先前被罢黜的高肃卿就非常聪明,他原本还赖在天津打算走点门路复出,但只是听闻了当今圣天子十分之一的事迹,立刻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半刻都不敢耽误。于是先朝重臣之中,就只有张太岳一人苦撑局面了。
当然,这样的局面也不只是一人能看出来。在小皇帝年满十六之后,就有不少人劝告张太岳退步抽身,及时归政,尽早交还这个烫手的山芋;外人或许还要含蓄一二,张家的故旧亲朋就说得更明白、更露骨了——臣子长期把持皇权,哪里是什么好事?再说,以当今的器度脾性,能忍得了他的张老师长久占据高位么?
隆庆皇帝那样的脾气,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样的劝谏很真诚,很恰当,所以张太岳也不能不切实解释。而他沉默许久,往往只会答应一句:
“我毕竟领受了世宗特达之知。”
“话是这么说,可天下到底是朱家的天下……”
“天下是朱家的天下,但我也曾答允过世子。”张太岳简单道:“我要把事情办完,不能辜负世子的期许。”
劝说的人愣了一愣,好容易才想起了“世子”是谁——穆氏失踪已有数年,国公府的爵位也由他后来的弟弟继承,如今时局日新,已经很难有人能记起往日的重臣了。
“我与世子有过约定。”张太岳重复了一遍:“我当然不能背约。”
·
无论怎么内外煎熬,这份差事终究是做了下去,做得还相当之不错。不过夙兴夜寐,终究难以持久;到万历十五年的冬季,年事渐高的张太岳在上朝时偶感风寒,很快就挣扎不起来了。过完年后,风寒由外邪浸入肌骨,渐渐胃纳不佳、屡屡呕血,再明显不过的露出了下世的光景。
死去元知万事空。到了这个时候,张太岳的心境反而澄澈镇静了。他请了知己的同年为自己撰写遗疏,一一嘱托未完的公事;又托人到宫中递送消息,期盼着能在死前得皇帝亲临探视——这并非为了荣耀,而是出于更深沉的忧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者皇帝能看在病榻遗言的情面上,稍稍改正一二呢?
正月二十日,皇帝果然驾临视疾了。张太岳事先已经服过了人参,但精神仍旧萎靡,一边要在病榻上谢恩陈情,一边又要千方百计的思虑措辞,因此语气难免低微暗沉。皇帝听他有气无力的絮叨什么“仁以爱人”、“上下一体”,自然也觉烦躁;好不容易等到张太岳喘气歇息,赶紧回头招呼张家的长子张茂修:
“相公病情如何?”
张茂修叩首回奏,泣不成声,皇帝想了一想,循旧例开口:
“相公公忠体国,有大功在社稷,还是要好好保养。有什么要用的药材,到太医院取就是了。”
眼见亲爹衰弱
\t\t\t\t\t\t\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