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之折翼三
战场上的枪声并不算密集,日本人自从被关东军司令部下令固守以来,也十分的注意节约弹药,除非中队攻克到了他们面前,到达了最佳射程内他们才会射击。他们这样的做法让进攻的中队十分的头疼,不过也带来了一些便利,每次进攻不利修整的时候只要退出他们的射程外就可以了,从不用担心他们的反击。实事上,每一个参加这些艰苦攻坚战的士兵都对鬼子兵的表现感到不可思议。明明知道关东军下达的命令是让他们送死,他们所做的只是给进攻的中队造成一些麻烦,拖延了一些时间而已,可是却还是毫无折扣的执行了这个命令,即使有突围、撤退甚至发起反击的机会也全部放弃了。
在攻坚战斗中,工兵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人之一,无论是解决铺设在阵地前的地雷还是对付那些日军堡垒和工事。要攻入到这些堡垒和工事内是极为愚蠢的事情,那些日本人会疯狂的反击,用他们的机枪、刺刀甚至手榴弹和你同归于尽。对付这样的工事除了炮兵的炮击,最实用的就是工兵的爆破和使用喷火器。一般来说不少坚固的工事都需要两次爆破才能真正的将他们摧毁,否则里面还是会有人接着依靠损坏的工事加以顽抗。
在进攻中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给用了上来,坦克、大口径火炮、迫击炮、炸药、手榴弹、喷火器……甚至很多地方都动用了化学武器和直接用推土机铲平那些机枪火力点,将日本人闷死在那些永久工事内。随着部队的推进,重炮和坦克大多都被使用在深入突破作战中。他们要攻克的都是那些重要地城市和枢纽。当听到那些进攻地坦克和步兵又占领了那个城市和围困住了那些日军的时候,在他们的身后很远地地方,那些担任攻坚任务的步兵不得不一个个的歼灭那些龟缩不出的日军部队。
八月天气愈发的炎热起来。高温的天气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人地心情在这个时候愈发的显得烦恼不安。木村兵太郎躲在地下室内,身后的电扇转动的时候嘎嘎响个不停,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进展都如他的预料一样进展顺利,尤其是大本营传来的消息尤其令他鼓舞。大本营不仅同意增兵。而且在南下作战极为重要的关头抽调大量地船舶来为他们提供有利的后勤保障,关东军司令部更是优先把能调动部队和库存的弹药全部都运送到了前线。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从大本营到关东军司令部对前线地部队的要求都极为重视。上至野战医疗设备,下到士兵军靴地修理,都一应俱全。关东军司令部和前线参战部队,一再进行周密的兵棋推演。并且举办各种作战研习会议,彻底检讨过去与中队作战的经验,提出改进的对策方案。整个计划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被策划周全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先期的后勤补给到兵力分配和改组,各个部队的弹药和油料都被精确计算,并保证所有部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供给。
“好啊,老钟。霍山这小子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又打了一个漂亮仗。一下敲掉了鬼子四千人。他们现在又开始逃跑了,奶奶的,真让他们跑了那还得了啊!”范清平走进了指挥部就把帽子扔在了桌子上,拿起茶杯就开始大口大口的灌起凉茶来。挥手一摸嘴边的茶水,坐在板凳上就喜颜悦色的对着钟国柱报喜来了,钟国柱也笑了起来,头脑中霍山那机灵的身影一闪而过,“是啊,他们开战以来一直都打得不错,不过……”
钟国柱望着地图上日本军队这段时间有些匪夷所思的调动,根本摸不清楚他们到底是打的什么主意,这段时间来一直有一些不好的预感,所以感到有些担忧,可是他的这些想法都无法得到证实。和范清平的讨论中也无法猜测到日军的这些变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加上前线进展还算得上比较顺利,日军在混战中渐渐被蚕食,其余的部队也在这种打击下承受中队追击和围堵的巨大的伤亡,渐渐开始向四平方向溃退。
当初制定的计划是要求范清平指挥部队将这股日军全部拖住,能歼灭就歼灭,但是一定不能让这些日军增援其他的地方日军。既然他们出来了,再让他们龟缩回去,那么歼灭起来也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范清平命令部队尽量将水搅浑,让日军根本无法形成大的建制单位,日军也开始认识到情形的恶劣,集中所有能集中的力量集体向一个突破口突围,虽然伤亡很大,但是也让大多数的部队从混战的局面中摆脱出来。
日军要逃亡,中队就要阻截和追击,在短短的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双方上演了一场极为激烈的龙争虎斗。在中队的全方位围追堵截下,日军行动速度一直就快不起来,短短的路程就是没有办法走完,在每一天除了激战还是激战。即使如此日军还是顽强的向四平方向撤退,他们宁可在撤退途中为了迷惑追击和拦截而绕许多弯路也没有改变他们突围的方向。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追击中始终没有逃脱过中队的掌控,这也是让钟国柱感到担忧的地方,日军的指挥官没有理由没有注意到这点,这样的做法只会让部队伤亡更大,唯一可以解释的他们做法的原因就是这样做法必然有不为人所知的深意。
钟国柱将自己的担心告诉范清平的时候,范清平也并不傻,立刻就明白了这其中的意味。但是却没有能把握这些日军的真实企图,日军在撤退的途中也损失惨重,这种追击和拦截作战所取得战果惊人,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地小。这也深受范清平和前线部队地欢迎。范清平很清楚自己的责任。牵扯住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好让邓熙他们地攻击突破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这一个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接下来自己索要做的就是攻克四平。他们的任务除那些日占区的敌人。
—
此时日军地举动,不过是让范清平把第二步战略的步伐提前了那么一点时间而已。沉迷于前线战报频传的前线指挥部,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和总的计划之间出现了一些细微的时间差。在范清平兵团开始追击日军并提前向四平开进的时候,邓熙的率领的部队虽然突击异常地迅速,但大部分步兵和部分坦克部队都被日军的顽抗死死的拖住,使得全面占领的时间有所拖延。这一前一后之间。原本精密周详地作战计划也微微露出了一丝的破绽。
此时地不断撤退的日军,在追击他们的中队眼中早已是囊中之物。然而却忽视了日军不断突围的部队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损失后,汇合起来人数却还是越来越多,撤退的步伐也是越来越快。为了加快速度,他们已经开始抛弃、销毁那些没有炮弹的重武器,在他们撤退的途中简直狼狈不堪。有的时候为了保证主力部队的顺利突围,他们不得不留下一部分的部队断后,这些断后的部队几乎每次都没有人能够完成阻击追击的中队后平安回来。
按照范清平和钟国柱的计划。将这股日军与四平之敌汇合之前将其全歼。如果四平之敌此时加以出击,就将计就计的切断其后路,迫使他们展开一场野战,无论如何。在野战中进攻日军要比攻坚战要来得轻松。对于攻克四平,早有了一揽子计划。也无需过多的苦恼,等到时机成熟了,并不会有太的困难。然而范清平的没有预料到的是,此前日军的所有动作都被己方所掌握,他们无论如何的出其不意也没有能打乱自己的布局,反而提供给自己部队提供一个有利的机会,而此时自己部队行动已经隐隐约约被日军调动起来。
李成坤接到邓熙的报告后,就感到事情有些棘手。在邓熙发起进攻开始,他就知道,在吉林的战局已定,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狂妄自大,而是对自己计划和进攻部队有着深信不疑的信心。日军下达的命令几乎是完全抛弃了这数十万的日军,让他们彻底的“玉碎”来拖延这些地方被占领的时间,日军有这种举动毫不奇怪。但是他们放弃了反冲击,完全龟缩起来防御就有些值得思量了。
最近这段时间日军一直有些反常的举动,在日军向中国战场又一次的增兵,关东军也对四平战局表现出了出乎寻常的关注,兵员、补给源源不断的被输送了过来,这意味着日军很可能有着新的动作。李成坤暗自寻思,看来日本人要在四平大做文章了。他把这个情报传给前线的范清平的时候,也提醒范清平要加强注意日军的动态,以防有变。这个情报引起了范清平的重视,却始终没有能发现附近日军有何大的动作,也就放松了警惕。
木村每隔半小时就会收到一封关于中队的情报,他已经将所有的军队情报人员和侦查部队都派遣了出去,对逼进的中队虽谈不上了如指掌,却也是知之甚详。现在的他中队的一举一动都显得小心翼翼,整个计划实施起来都如履薄冰,生怕出现任何的意外。他很清楚中国人的情报收集能力,对此在军队活动区域内的中国老百姓,人数多的地方都被他集中起来关押,人数少的都被他们秘密的消除干净了。
日本军队高级指挥官虽然有种种缺点,可是他们深受日本长期以来的军事思想的熏陶,奇袭和积极果断的运动战和包围歼灭战还是深受他们的欢迎。日军现代的陆军的战略思想认定,决战只能依靠运动战。而在战斗实施的具体手段上,“除了歼灭战,别无选择。”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战役战斗,都必须采取包围歼灭的作战方式,这已经成了日军的教条深深的印刻在日军指挥官的脑海中,有些指挥官甚至在不具备运动战和包围歼灭战的时候强行推行这一战略,导致自己损失惨重。
木村却是使用这一战略的老手,对此也颇为自信,但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还是调集了足够的物资和兵力。在墙上挂着的地图中,公主岭显得格外的显眼,在上次的进攻中,甚至已经攻克了近五分之一,但是最后还是功亏一篑。这也让木村略感有些失望,没有能破坏掉那里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不过很快就释然了。如此重要的地方中国人不可能不加以严密的防守,从进攻的部队依靠突如其来的袭击攻克后,立刻就被他们的反击打退就可以看出他们守备力量的强大,而且除了第一次能攻克了他们的阵地外,其余的几次攻击尝试全部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中队占据公主岭后,他们就开始在那里囤积了大量的物资,仅仅是那些专门用于攻克坚固工事的混凝土破坏弹在公主岭被囤积了几千吨,更不要其余的弹药和军用必须物资了。这些军用物资对防御作战的木村来说威胁甚大,可惜中国人对此也戒备深严,那些破坏突击队根本连靠近都无法靠近那些储存物资的地区,更不用说去破坏了。先遣部队进攻的时候倒是迅速,但是除了头一次攻克了一些地方外,根本就毫无进展。甚至在交战后期连炮兵部队都无法上前去支援作战,中国人仗着自己补给充足,毫不节省的用重炮轰击进攻的部队和炮兵,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进攻部队还没有靠近城市边缘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的伤亡。………………………………………………………………………………………………………
昨天本来可以发的,但是由于一次死机导致存盘保存出了点问题,自己操做失误丢失了不少。加之晚上喝酒后就睡着了,也没有来得及重写,早晨爬起来脑海中还有些印象,立刻打出来了。